枸杞,在植物分類中屬茄科,茄族,枸杞亞族,枸杞屬。落葉小灌木,有短刺。系多年生木本植物,樹齡可達百年以上。由於其"棘如枸之刺,莖如杞之條",故得枸杞名。枸杞渾身都是寶,子、花、葉、根、皮都可入藥,蘇東坡在《小圃五詠·枸杞》中就有"根莖與花實,收拾無棄物"之句
經過我國中醫學兩千余年的實踐驗證,枸杞實為滋補扶正之良藥。其主要功能是:潤肺、清肝、滋腎、益氣、生精、助陽、補虛勞、強筋骨、祛風、明目。以枸杞或以枸杞配伍的古方頗多,如"枸杞膏"、"枸菊地黃丸"、"龜鹿二仙膠"、"龜齡壽"、"左歸飲"、"小營煎"等。這些經世延傳的古方,或作為體弱虛贏、精血虧損者的強壯滋補藥,或作為潤肝益腎、療虛補陰的良劑,或作為祛邪健身、延年益壽的營養品
枸杞子營養豐富,藥效顯著,且服用方便。枸杞子的服法有四種:壹是可鮮食,新摘的枸杞子晶瑩紅潤,汁濃充盈,嘴嚼味甘潤口,每日可食十克左右;二是將枸杞子單獨或加入復方,遵醫囑煎服;三是置酒中浸泡,通常壹市斤枸杞子加高級酒三市斤,浸泡兩周即可飲用;四是將枸杞子烹調入菜
我國栽種枸杞的歷史十分悠久,《詩經·小雅》中就有"陡彼北山,言采其杞"的詩句。《神農本草經》是首部將枸杞列入中藥的古籍。兩千多年來,枸杞作為壹種名貴中藥,其功效傳聞頗廣。北宋編撰的《太平聖惠方》記載了壹位終年服用枸杞葉、花、子、根而壽達三百七十多歲的婦女。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春采枸杞葉,名天精草;夏采花,名長生草;秋采子,名枸杞子;冬采根,名地骨皮。"四味配伍成丸,有壹長者常服之,"壽百歲,行走如飛,發白返黑,齒落更生,陽津強健"
上述傳聞未必可靠,但枸杞之"滋補療虛"的功效,經千年臨床實踐確已得到證明。正如古書《本草匯言》所載:"枸杞能使氣可充,血可補,陽可生,陰可長,火可降,風濕可去,有十全之妙用焉。"唐朝著名詩人劉禹錫曾贊譽枸杞"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能成瑞犬形。上品功能甘露味,還知壹勺可延齡。"在寧夏,民間俗稱枸杞為"茨",枸杞園為"茨園",種植枸杞的農民為"茨農"。相傳,寧夏枸杞先是在中衛縣黃河邊上的常樂堡、永康堡、宣和堡等處自然繁殖,後來經過回漢族"茨農"世代選育改良,培育成功了很多優良品種,並逐步被引種到全國各地。現今,我國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及歐洲、地中海沿岸國家、北美、前蘇聯等地栽種的枸杞,其祖先多為"寧夏枸杞"
寧夏枸杞現雖已遍布各地,但唯有寧夏所產盛譽久持,蜚聲中外,被稱為枸杞之絕品。其根本原因是得厚於天時地利,功就於人勤藝精。寧夏茨園土壤諧和,溫寒兼容,排灌適時,光照充沛,這種自然地理條件極宜枸杞的生長,再輔以寧夏茨農父授子嗣、世代相傳的幾百年栽培枸杞的的經驗,從而使寧夏枸杞得已品正久襲,名壓群芳
舊時,寧夏枸杞品分"朝玉、貢果、大棟、魁元"四等。這些帶有封建色彩的等級名稱,從壹定程度上反映了在舊社會寧夏枸杞概為達官貴人所享。今天,人民可以盡情地享用寧夏枸杞,不僅可用於醫治疾病,而且還可作為珍貴禮品饋贈親友
寧夏枸杞通常每年開花兩次,夏采者稱"夏果",秋采者謂"秋果"。鮮枸杞子色澤艷紅,似紡錘形,狀如棗核。經傳統工藝加工後的幹枸杞子久貯不腐。寧夏枸杞子的營養成分和藥理活性成分頗為豐富,不僅含鐵、磷、鈣等物質,被國際上公認為"富集鋰"的植物,而且還含有大量糖、脂肪、蛋白質以及氨基酸、多糖色素、維生素、甾醇、甙類等。(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