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最卑鄙的人的電影欣賞

最卑鄙的人的電影欣賞

這部電影拍攝於20世紀20年代。當時第壹次世界大戰剛結束,人們的精神處於混亂、狂怒和魯莽之中,歐洲電影也開始了新的崛起。法國、德國和蘇聯的電影藝術家開始了對純電影的無拘無束的追求,即“歐洲先鋒電影運動”。戰爭粉碎了舊的頑固法規,壹切都需要重建。電影追求者開始按照自己對影像藝術的理解推動電影車輪前進,法國印象主義註重心理描寫,試圖渲染個體情感;超現實主義各流派對純粹特技的追求和跳出理性回歸混沌與現實的頭腦風暴。蘇聯開始了電影蒙太奇的實驗。而德國表現主義則是從重色彩渲染走上了寫實的道路。在表現主義向現實主義的轉變中,室內劇和街頭電影功不可沒。而這部電影是德國室內劇的代表作。

表現主義通過象征性的舞臺布景和詭異的燈光音效,營造出壹個只存在於人物腦海中的超現實扭曲的幻覺世界。這種角色情感思維的外化是實驗性的,促進了電影的發展。之後,嚴謹的德國人開始探索表現主義電影中蘊含的社會性。開發了壹部以小人物為主角追求真實的室內劇。

這部電影的故事很簡單,可以概括為“小人物的悲哀”,這也是當時德國室內劇和街頭劇的主題。壹個來自貧民窟的老人為自己是壹家酒店的門房而自豪。隨著年齡的增長,他體力不支,被經理降職為廁所服務員。然後是對自己的絕望,對別人的鄙視,還有為了虛榮偷制服後的愧疚和恐懼。然而,悲傷漩渦的結局出人意料,老人意外地獲得了巨大的財富。然後他用自己的想法對社會階級做了新的判斷。

雖然就小人物的生活感受而言,《最卑鄙的人》是有價值的,但壹切都被誇大了,有壹種木偶戲的感覺。但這就是默片的表達方式,看似可以理解,但作為現代人,我不太習慣。

電影《最卑鄙的人》的片名很準確。編劇和導演似乎想告訴我們,壹個小人物並不卑微,只要他清楚地認識自己,努力工作。卑微的人是那些不敢像老人壹樣面對自己真實的身份,追求虛假的榮耀,甘願做富人腳底的土壤,並為此沾沾自喜的人。此外,導演還想表達當時社會貧富分化尖銳,階級觀念深入人心,甚至取代了以個性作為評判人的標準(老人的制服比他更受尊重)。再次,即使在同壹個班級,也沒有溫暖。地位高的奉承,地位低的鄙視。連自己的侄女都不願意認這個沒有制服的老人。

這部電影是根據果戈理的《外套的小手》改編的。作為壹個同情小人物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果戈理傾向於對人物進行分類,以階級來判斷人,這恰好符合德國室內戲劇的表現方法:他的作品以“寓言式的人物”為中心,對所有的人和所反映的社會現實進行批判。在分類的時候,人物的豐滿度也相應的喪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