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道德經關於教育的詩句

道德經關於教育的詩句

1.關於教養的古詩

1、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王風黍離)

2、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詩經風相鼠)

3、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詩經大序)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詩經小雅鶴鳴)

5、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詩經大雅抑)

6、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尚書)

7、滿招損,謙受益. (尚書大禹謨)

8、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國語)

9、多行不義必自斃. (左傳)

10、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左傳)

11、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1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14、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

15、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老子)

16、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1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顏淵)

1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論語衛靈公

19、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述而)

20、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論語子罕)

2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

22、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論語子罕)

23、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論語)

24、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為政)

2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雍也)

2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論語子路)

27、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28、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禮記禮運)

29、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禮記中庸)

30、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禮記學記)

2.老子關於學習的名言有哪些

1、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出處: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八章

釋義:人生在世能夠學問成就,或修道成就,就要有兩種能力:“提得起”是做學問要“為學日益”;“放得下”是修道要“為道日損”,壹切放下。但是普通壹個人,能夠具備這兩種能力,兩種智慧,兩種勇氣,所謂智勇雙全,就太難了。

2、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出處:《道德經》第二十七章

釋義:不尊重老師,不借鑒得失,自以為聰明,其實卻是已經迷失了自己,這就是奧妙要訣啊。

3、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出處:《道德經》

釋義:與文化學問斷絕,才能免於憂患。應諾與斥阿,都是壹種聲音,起初只有恭慢之分,能有多少差別?

4、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出處:《道德經·不出戶,知天下》

釋義:不出門戶,就能夠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認識日月星辰運行的自然規律。

5、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出處:《老子·五十六章》

釋義:知者不言,知道萬物變化無窮無常的人,也就知道不能描述其本質,故而不言。言者不知,能描述出來的道理的人,還是沒有了解大道之變化無窮的本質。

3.老子名言關於學習的

1、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春秋 老子 《道德經》

白話譯文:把握著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實存在的具體事物。能認識、了解宇宙的初始,這就叫做認識“道”的規律。

2、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春秋 老子 《道德經》

白話譯文:

按道行事的人,他們每天都在認識自身那些潛意識中的思維模式、行為模式,減損並改正那些的錯誤言行,剔除自身的錯誤意識等等。

就這樣減損再減損,以至於自己無意去做作的按道行事。那麽他們就已經把道融入到他們的思維以及行為模式中去了,所以他們的內心與舉止協調統壹,非常自然。他們雖然無意按道的言行舉止標準去行事,可是他們所做的每壹件事卻沒有不按道行事的。

3、讀書百遍,其義自現。——春秋 老子 《道德經》

白話譯文:讀書上百遍,書意自然領會。

4、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春秋 老子 《道德經》

白話譯文:不學習就難以增長才幹,不立誌就難以學有所成。

5、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春秋 老子 《道德經》

白話譯文:我的話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竟沒有誰能理解,沒有誰能實行。言論有主旨,行事有根據。

4.老子名言關於學習的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居住要善於擇地,心靈要深沈如淵,交友要表現出仁善,語言要令人信服,施政要無為而治,辦事要沿用竅門,行為要待機而動)–––––––中國的學問皆是謀略學。

“絕學無憂”(不讀書,則沒有憂愁)–––––––老子主張“不學”,“不智”,以便忘卻憂愁,順從世道。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不出門戶,能知天下大事;不窺視窗外,能知天理人心)“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所以,聖人不必親身經歷就知道事情的始終,不必親眼去看就明白發生了什麽,不必親自去做就能讓事情成功)–––––––文人總愛故弄玄虛,神秘其事。其實,老子是通過廣征博覽、接收分析大量的信息而知天下、見天道的。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從事學問,知識要天天增加;致力於提高境界,知識要天天減少。減少了再減少,最後達到無為,雖然無為,但壹切事情又自然而然地成功)–––––––西方人是為學,探討大自然,所以知識天天增加;中國人是為道,提高“境界”、“修養”,所以知識天天減少。少之又少(損之又損),所以落後。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

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

孩;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

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

人,而貴食母。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

以我不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被褐懷玉。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

病,是以不病

5.請問老子或孔子說過哪些關於文化教育的名言

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說乎

學習態度:1.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方 法: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交 友:1.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 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禮之用,和為貴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朝聞道,夕死可矣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德不孤,必有鄰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

聽其言而觀其行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三思而後行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敬鬼神而遠之

6.論語中有關之學與教育方面的警句八則,論語中有關修身養性及處世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3、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6、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8、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根源遊學羅浮山養身之行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學而不思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