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英
煙浪桃葉西陵路,十年斷魂潮尾。古柳再攀,輕鷗聚,老殘孤。初時涼爽,炊煙飛揚,山青水綠。但有江花,秋日鏡憔悴。
華堂燭暗送客,眼望回眸,流水潺潺。骨頭凍住了,軟軟的洋蔥浸在雪裏,依然回想起瓜的深意。清尊未洗,夢未濕,淚流滿面。可惜秋夜亂雨。
齊天樂煙波葉濤西陵路詞語釋義:
①桃葉:此經典出自王獻之《桃葉之歌》:“桃葉是桃葉,不必過河。”桃葉指的是王獻之的妃子。這裏指的是吳文英的情歌姬。
②西陵:又名西興,渡口名,位於浙江省蕭山縣西部。
③十年死潮:我與錢塘結緣十年。十年,指的是我和葛吉相遇、分離的那段時間。潮尾是指錢塘江退潮。這句話其實是說我和葛吉戀愛十年了。
④chilli(s not u):涼風。
⑤磧(齊):淺水中的沙洲。
6秋鏡:秋水如鏡。
⑦素骨凝冰,軟蔥蘸雪:素骨指葛吉之手。軟蔥,指葛吉的手指。冰雪形容手和手指的潔白。
秋夜:秋夜。
⑨ (qióng):這是指蒼蠅的聲音。刺指的是蟋蟀和蝗蟲。
齊天樂延博葉濤西陵路翻譯:
前面,我迷茫了,我來到了西陵路,那個和她分手的渡口。當時的場景讓我做了十年的夢。重新撫摸著那株斷折相送的古柳,回憶著那時候如海鷗飛翔般的離別,我獨自倚著高亭的欄桿,追尋著那暫時的過往。壹陣涼風悄然而至,浩渺的煙霧彌漫沙洲,風帆如鳥兒的翅膀般飛翔,暮色中的遠山披上了壹層翠綠色。只有河邊幾朵殘花陪伴著我,以秋水為鏡,在河面上映出同樣憔悴的面容。
當年華堂燈火闌珊,妳送走了客人,卻留下我壹個人。妳回眸四顧,目光如秋水般清澈芬芳,感情綿長親密。妳是天生麗質,手腕白如冰肌玉骨,纖纖玉指柔嫩白皙。我怎麽會不記得我入迷的那個晚上,妳我分瓜的意義,那些年用過的酒瓶至今沒洗過。我再也沒有夢想和妳壹起去陽臺,相思和愛情的雲雨只是散落的淚水。可憐這淒冷的秋夜,只有蟋蟀的叫聲和零星的雨聲陪我度過這寂寞的長夜。
齊天樂煙波葉濤西陵路創作背景:無
齊天樂煙波葉濤西陵路賞析;
這是離別的情話。第壹部寫的是白怡婷的相思,第二部寫的是夜深人靜的鄉愁。回首往事,無限纏綿。
《煙波》壹句中,用王獻之的《桃葉歌》“桃葉混桃葉,不必渡河”來寫十年後重遊與愛人分手的渡口,令人傷感。《斷魂潮的終結》既表現了對離別的懷念,也為下壹部寫十年前相遇的情形埋下伏筆,使得上下兩部電影相映成趣。
《古柳》三句,傷今人,感今人。在亭子上相聚,爬上柳樹道別,是當時的情形。“突然”和“沈重”兩個字,寫出了此時匆匆離去,故地重遊,獨自倚危亭的心情。
下面五句是“爽”,是我寫亭子的時候看到的。首先是俯瞰:涼風末了,輕舟在水中沖過沙洲,遠山在黃昏中隱隱掩映。“乍壹看”指的是突變,“朦朦朧朧”指的是煙波浩渺,“煙霧繚繞”指的是朦朧的沙洲,“飛”指的是輕舟疾速而過。“橫”字是落霞山的亮點,讓人想起李白《送別友人》中“以壹碧行山北”詩中“橫”字的用法。遠處山川秀麗,雲霧繚繞。近看,河水如鏡,映花映人。河水映出的秋影憔悴,身影也憔悴。“但有”兩句,憐花惜人,借花養人,見相思憔悴之苦。
下壹部電影轉向回憶。“華堂”是《史記列傳》中淳於髡(kūn)的翻譯:“班中燭滅,主人留守送客。”上課,也就是這個字裏的華堂。蠟燭熄滅時,天就黑了。就是回憶第壹眼:送走其他客人,留下自己壹個人。回頭看,傳遞的是含蓄的溫柔。“流水”是對回眸的更形象的描述:“流水”描述的是回眸的流動,“流水”是回眸時留下的美好感覺。“方”是視覺引起的嗅覺,“亮”是眼波的光彩;用眼,似乎感覺到了美的芬芳四溢。
《素骨》三句,寫玉腕指分瓜時的情景。“素骨凝冰”譯自《莊子·逍遙遊》中“肌膚如冰雪”之意,即蘇軾《東賢閣》中“玉骨帶冰肌”,意為手腕潔白如玉:“軟蔥蘸雪”,即方幹《采蓮》詩中所指剝蔥,用以形容手指潔白,用文字凝成。
以下是秋夜的記憶。我不想洗我的榮譽,但我想留下壹些酒來借酒澆愁。“夢不濕雲”翻譯成巫山女神宋玉《高》的話,“舞向雲端,黃昏落雨”,但語言優雅,深情而不輕佻,表現了夢中與戀人幽會,聚會前消失,醒來淚滿衣襟的情景。寫壹句關於秋雨聲和窗下蒼蠅聲的話,和人度過壹個孤獨的不眠之夜。淒涼的景色和淒涼的心情融為壹體,增強了孕婦題材的感染力。
這個詞上下文很好,意思特別密集。“可是江上有花”“我不洗”“我在雲端飛翔”“我凍僵了骨頭”這些精煉的句子,讓人印象特別深刻。“呵,呵,回眸”和“可惜是秋夜”這兩句話,既脫俗又空靈,在夢窗詞中是不壹樣的。
個人數據:
吳文英(約1200 ~ 1260),本名君特,人稱夢之窗,晚年名爵翁,四明(今浙江寧波)人。最初來自翁,後來來自吳。沒有宋史的傳記。生命不是第壹,妳會為生命而遊。居住時間最長的是江蘇杭州越南。以蘇州為中心,北至淮安、鎮江,途經蘇杭路上的吳江垂虹亭、無錫惠山、若若希爾。無論妳去哪裏旅行,每次都有話題。晚年曾居越州,先後為浙東安福使和繼承人趙、瑞門等客居,後“勞而死”。
有《夢窗詞集》,340余字,分四冊壹冊。其詩數量豐富,格調高雅,賞傷哀多,號為“詞中李商隱”。但後世的評價爭議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