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荊楚吟·荊州之旅·楚都遺址·紀南覓勝訪楚都
楚都遺址在湖北荊州古城以北5公裏處,因在紀山之南,故又稱紀郢、紀南城。
據歷史文獻記載,從楚文王熊貲(前689)“始都郢”,至楚頃襄王二十壹年(前278)秦將白起“拔郢”,楚國***有二十代國王在此建都,歷時四百余年。楚國的許多重大事件都發生在這裏。如我國最早使用的黃金幣“郢爰”,確認新興地主階級土地私有權的“量入修賦”等重要法令,均在此頒布、推行。春秋戰國時期的三教九流名士大多來過楚國,孔子、莊子、墨子曾出入紀南城,屈原曾在這裏任楚國“左徒”。可以說,紀南城是楚國崛起江漢、稱雄南方的歷史見證,也是光輝燦爛的楚文化的象征。
舊貌依稀
自“白起拔郢”後,歷經兩千余年,紀南城已成廢墟,唐代大詩人杜甫曾在這裏寫過“最是楚宮具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的詩句,然而通過考古發掘,現已基本弄清了古城址的布局,楚王臺榭及壹些古建築遺址歷歷可尋,仍能看出當初的壯闊圖景。
紀南城址規模宏大,當年的土築城墻至今仍存,夯土築成,十分堅實牢固。城址近正方形,東西長4.5公裏,南北寬3.5公裏,壹般高3至5米,有的地段高達6至7米,總面積約16平方公裏。城垣四周已探明城門七座,東垣壹座,西、南、北面各為兩座,其中南、北另各有壹座水門。南垣水門由四排木樁構成三個門道,每排十根柱,門道長約11米,寬約3.5米,可容船只通過,是迄今世界上已發現的最早的木結構水門,對研究春秋戰國時期城市供水系統很有價值。
城內發現東周夯土臺基八十四座。第三十號臺基經發掘,專家推斷此處可能是大型宮殿建築群基址,年代在春秋晚期至戰國中期。這裏有燒制陶瓦、陶器的窯址和金屬冶煉作坊的錫爐、錫渣等。作坊附近水井遍布,已發現二百五十余口,有土井、陶圈井、竹圈井、木圈井、磚井,井中出土許多日用陶器、鐵制工具、農具等。還發現了掩埋在地下互相連接的古河道三段和春秋墓地、秦漢墓地等。
紀南城作為當時的都城,是楚國的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也是當時南方最繁榮的都會。漢代桓譚在《新論》中記載:“楚之郢都,車掛轂,民摩肩,市路相交,號為朝衣鮮而暮衣蔽。”生動地表明了當時繁華熱鬧的景況。
楚史茫茫
壹般認為,楚之始祖是我國古代五帝之壹的黃帝。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顓頊高陽,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在帝嚳時擔任火正之官,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為祝融。後***工作亂,重黎奉命平亂,由於平亂不力,帝嚳殺之,又以其弟吳回為火正,仍稱祝融。
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八人,史稱“祝融八姓”,活動在中原壹帶。陸終第六子名季連,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穴熊的後代迫於商的威懾,逐步南遷到淮水以南、漢水流域和荊山地區,與當地土著民族融合,形成壹個新的民族,即商周文獻所稱“荊楚”、“荊蠻”、“楚蠻”民族。
《詩經·商頌·殷武》中寫道:“維女荊楚,居國南鄉。”荊楚從成湯(商朝的第壹個國王)時起,就向商朝朝貢。殷高宗武丁曾出兵討伐荊楚,捕獲大批俘虜。武王伐紂時,楚人參加周軍作戰。後周成王分封滅商的人,因楚人熊繹的祖父鬻熊對周文王有功,熊繹受封子爵,都丹陽(今湖北秭歸縣,壹說南漳縣城附近)。
《史記·孔子世家》記楚昭王時令尹子西說:“楚之祖封於周,號為子男五十裏。”楚人當時就生活在這樣壹個狹小的蠻荒地域裏,並受歧視。諸侯會盟,楚君被打發去看管祭神的火堆。楚人不斷與周人發生沖突,西周早期的銅器銘文中,多處提到周伐荊楚之事。
《左傳·昭公十二年》記楚靈王時右尹子革說:“昔我先王熊繹,辟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跋涉山川,以事天子。”楚人經過長期的艱苦奮鬥,實力逐漸增強,於是開始向南向東擴張。
楚國新開拓的廣大疆土多在今湖北省中部和東部,為了便於控制新兼並地區,楚武王之子文王熊貲壹即位,即於前689年,將國都從丹陽遷到江漢平原的中心江陵之北5公裏的紀郢。
都郢之後,楚國開始了它的百年霸業時期。從文王、經成王、穆王到莊王,祖孫四代以其廣闊的國土和雄厚的實力為後盾,積極參加中原地區大國爭霸的鬥爭,並多次成為左右政局的霸主。楚成王首先同中原霸主齊國爭霸,先後滅了好幾個小國,又接連發兵攻鄭。前656年,齊桓公率領齊、魯、宋、陳、衛等八國軍隊,與楚軍相遇於召陵(今河南郾城東)。楚成王看到齊軍來勢甚猛,就壹面迎戰,壹面派大夫屈完與齊講和,訂立了齊楚盟約。齊桓公死後,齊國勢力衰落,楚成王遂成霸主。後來,北方晉文公起兵,於前632年在城濮(今山東鄄城)打敗楚成王,奪去霸主地位。
晉文公死後,楚莊王又重為霸主。楚莊王熊侶(?—前591)繼位之初,曾三年不出號令,日夜作樂,還宣布“有敢諫者死無赦”,卻在暗地考察群臣之忠奸。三年時,采納伍舉、蘇從建議,任命賢臣,整理朝政,當年就滅掉庸國。莊王六年(前608),率楚軍征伐宋,繳獲大批戰利品。故有“三年不飛,飛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的佳話。
莊王八年(前606),伐陸渾(河南嵩縣北)之戎,接著率軍北上,在周之轄區耀武揚威,並遣使問象征王權的九鼎之輕重,大有取而代之的氣勢。後楚晉繼續爭霸。前597年,為了爭奪對鄭等國的控制權,雙方在邲(河南滎陽東北)決戰,晉軍大敗。兩年後,楚又借故圍攻宋國,宋被迫向楚國屈服。晉國力不從心,只好望著壹個個中原小國相繼依附楚國,楚莊王壹時做了中原盟主。為了安撫心存畏懼的歸附諸侯,莊王在紀南城東北隅築土臺會盟諸侯。此臺今仍存,高6米,東西長30米,南北寬20米。臺成之後,莊王請諸侯來此相會,飲酒臺上,並親自把盞,言辭謙和,眾皆悅服,推為盟主。於是“遠者來朝,近者入賓”,莊王威望日重,國勢日強。正因此,人稱此臺為釣臺,意即“釣諸侯之臺”。楚莊王在位二十三年,“並國二十六,開地三千裏”,使楚國成為雄踞南方的大國。
春秋末年楚靈王、平王時,國力大衰。楚昭王十年(前506),吳王以楚降臣伍子胥為前導,大舉伐楚,五戰五勝,攻破郢都。昭王奔於隨(今湖北隨縣)。楚申包胥入秦乞師,楚人在秦的援助下,把吳軍逐出楚境。這次失敗使楚失去霸主地位。
前402年,楚聲王因暴虐被殺。其子楚悼王熊疑即位後,接連遭到新興的魏、趙、韓等國的進攻,失去大片土地。為扭轉楚國衰敗局面,他任用因遭魏國排斥而來楚的大軍事家吳起進行變法。其主要內容,壹“廢公族疏遠者”,從政治上和經濟上削弱舊貴族勢力;二精簡官職,削減俸祿,節省經費用來強兵;三“明法審令”,整頓吏治。吳起變法沈重地打擊了楚國舊貴族,國力迅速強盛。前381年,楚國派兵攻魏救趙,大敗魏軍,引起各諸侯國的震驚。
但就在對魏戰爭勝利之年,楚悼王病死。楚舊貴族乘機作亂,圍攻吳起,吳躲避在楚悼王屍體旁,貴族用亂箭射殺吳起,同時射中了悼王的屍體。楚悼王子楚肅王即位後,將加兵於王屍者罪及三族,有力地打擊了舊勢力的氣焰,使改革成果保留下來。以後近百年中,楚國又馳騁於中原大地,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強大之國。司馬遷《史記·蘇秦列傳》中稱楚國:“地方五千裏,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在疆域、人口、財富、兵甲等方面居於列國之首。
戰國中葉後,楚懷王熊槐、頃襄王熊橫時,楚國又迅速衰落下去。腐敗昏庸的的楚懷王拒絕左徒屈原聯齊抗秦的積極主張,卻聽信秦國張儀謊言,與齊絕交,結果不僅未得到張儀所許下的秦國六百裏地,反遭侮辱。後楚軍攻秦,又在丹陽被秦軍打敗,死甲士八萬。懷王被騙入秦,死在那裏。前278年秦將白起攻占郢都,頃襄王遷都到陳(河南淮陽)。後秦步步逼進,楚又遷都壽春(安徽壽縣)。前223年,秦將王翦率六十萬大軍攻入壽春,楚滅亡。
楚自立國起,歷時四百余年,先後統壹近五十個小國,由壹個荒遠小國,發展成南方強國,全盛時領域北至黃河,東至海濱,西至雲南,南至湖南,囊括長江、漢水、淮河流域的重要地區,在我國古代史上留下了光輝的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