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描寫才思敏捷的成語

描寫才思敏捷的成語

才高七步 形容才思敏捷。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丕弟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鬥酒百篇 飲壹鬥酒,作百篇詩。形容才思敏捷。

出處:唐·杜甫《飲中八仙歌》:“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立馬萬言 倚靠在馬旁,馬上寫成壹篇文章。形容才思敏捷。

出處:宋·王十朋《梅溪王忠文公集·上太守李端明書》:“唐翰林應長庚之夢,世號謫仙人,立馬萬言,而文章為天下之法。”

七步八叉 相傳曹植七步成詩,溫庭筠凡八叉手而賦成八韻,後因以“七步八叉”形容才思敏捷。

七步成詩 稱人才思敏捷。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七步成章 稱人才思敏捷。同“七步成詩”。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九回:“丕又曰:‘七步成章,吾猶以為遲。汝能應聲而作詩壹首否?’”

七步之才 形容才思敏捷。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思如湧泉 才思猶如噴出的泉水。形容人的才思敏捷,才力充沛。

出處:《舊唐書·蘇颋傳》:“舍人思如湧泉,嶠所不及也。”

脫口成章 出口便成文章。比喻才思敏捷。

五步成詩 唐史青能五步成詩。後用以比喻才思敏捷。

出處:清·沈炳震《唐詩金粉·敏悟》:“青上書自薦能詩,雲:‘子建七步,臣五步之內可塞明詔。’明皇試以除夕、上元、竹火籠等詩,應口而出。上稱賞,授以官。”今存《應詔賦得除夜》壹首,見《全唐詩》卷壹壹五。

倚馬千言 倚馬:靠著戰馬。倚靠在即將出發的戰馬前起草文件,千言立就。形容才思敏捷。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桓宣武[桓溫]北征,袁虎時從,被責免官。會須露布文,喚袁[袁宏]倚馬前令作。手不掇筆,俄得七紙,殊可觀。”

援筆成章 援筆:拿起筆來。拿起筆來就寫文章。形容文思敏捷。

出處:唐·蔣防《霍小玉傳》:“生素多才思,援筆成章。”

援筆立成 援筆:拿筆。拿起筆立刻寫成。形容才思敏捷。亦作“援筆成章”、“援筆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