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環境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人類都在不斷地改造環境,創造不僅可用而且美麗的環境空間。城市的含義不僅僅是建築、街道、商店等人工結構的堆積,還包括伴隨著眾多功能設施和硬質景觀的城市居民的社會、文化、經濟、政治和豐富多彩的生活。從外在視覺形象上看,城市是由它的平面結構、天際線、各種建築、市場設施、地域地標、開放空間、種植園林、穿梭車輛等構成的。但這些都是城市人在選擇和被選擇的行為模式下形成的物質形態,蘊含著深刻的自然規律、社會心理、人文情懷和歷史滄桑。
20世紀著名的城市主義和建築學者劉易斯?芒特福德在其代表作《城市發展史》中指出:“如果城市所實現的生活不是對自身的壹種贊美,那麽為城市的發展和形成所做的壹切犧牲都是沒有成本的。無論是擴大的權力還是有限的物質財富,都無法彌補哪怕壹天失去的美好、歡樂和家庭享受。”“當我們走在城市中時,我們可以發現這種現象並不是初步的。周圍的建築仿佛會說話,會行動,就像住在裏面的居民壹樣;此外,通過城市的物質結構,過去的事件,很久以前做出的決定,以及長期確立的價值觀,壹直持續存在並散發著影響力。”
這是為了充分了解城市環境和人在城市環境建設過程中的作用。作為城市生態學的學習者,我們於2003年4月5日在北京西北郊進行了實習。
壹、實習概述
早上8: 00從北大逸夫二樓門前出發,經過光華樓、圖書館、燕南園、李大釗銅像、蔡元培銅像,到達未名湖南岸,看石鍋魚,出北大西門,經過維秀園、成澤園、海澱公園、六郎莊、北京城市綠化帶,到達頤和園南如意門, 又看了門外的京密引水渠,再從頤和園南如意門進去。 壹路上,我對綠化、建築等自然和人文景觀做了壹定的調查,獲取了壹些資料,也得到壹些自己的思考和結論。
二、實習內容及分析
1,關於壹條有爭議的路
走進北大東門,可以看到壹條寬闊筆直的馬路。作為北大為數不多的又寬又直的道路,它是壹條充滿爭議的道路,路邊整齊且維護良好的草坪宣告著壹個嶄新的現代化、國際化的北大。在這條路的周圍,北大的現代化建築比較多——理科壹號樓和二號樓、逸夫壹號樓、逸夫二號樓、逸夫苑、理科教學樓等等。在這條路的盡頭,有著傳統韻味的仿古建築。
許多人認為路面的寬度和直線度與周圍建築的仿古屋頂不協調。除了整齊的人工草坪,道路兩旁都是種植整齊、近乎過度的小樹,而路的盡頭則是生長多年的高大成蔭的樹木,不和諧的感覺更加強烈。
這大概就涉及到所謂的“視覺適應性”了。很多時候我們很少考慮具體環境,只是簡單套用壹種看起來很好很高級的模型,忽略了具體環境對建築等人體設施的特殊要求。
或許這也是策劃上的問題。就像北大校園裏隨處可見的新建築和老建築相得益彰壹樣,未必是壹個完美的選擇。
2.校園裏的世外桃源——燕南園
燕南園是北大燕園中較小的園林之壹。花園裏只有十幾棟精致典雅的二層小樓和平房,是北大教授的住宅區。人們常說“北大的著名教授不壹定都住在雁南園,但都住在雁南園”。僅在20世紀50年代,就有馬寅初、唐用彤、周培源、馮友蘭、朱光潛、、和居住在雁南園,後來又有王力先生和魏先生遷入。冰心女士在燕京大學執教時就曾有過這樣的生活。這足以體現其深厚的內涵和文化積澱。
燕南園的獨立住宅模式是老教授們學習的理想環境。正如壹位老教授在接受采訪時指出的,雖然有點舊,但他不會想到改變房子的老式格局。壹個原因是雖然很多書是捐給圖書館的,但是家裏藏書也導致裝修不方便。但是,更關鍵的壹點——老房子的格局,是壹個能讓人靜下心來讀書學習的環境。多年的積累讓這個小花園充滿了書香氣息...
那麽,除了這本書,它對在這裏生活了很久的人來說又意味著什麽呢?
實習期間,采訪對象主要是60歲以上的老人,在這裏生活了35年以上。他們普遍認為燕南花園居住環境好。首先,它位於壹個比周邊地勢更高的平臺上,這是壹個很好的地理環境。同時,各種植物為園林提供了和諧的生態環境。燕南園作為壹座頗具特色的住宅園林,吸引了各界遊客,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的師生曾在此寫生,研究其建築特色。
不過燕南園也有不足之處。受訪者普遍指出以下幾點:
壹是遊客打破了原有的寧靜和整潔,過往的汽車揚起灰塵,制造噪音,對園內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二是公廁問題。公廁占用的土地曾經是兒童遊樂場,但由於疏於管理,修建公廁不僅杜絕了兒童玩耍,還對環境造成了很大影響。事實上,在燕南園,每棟獨立的房子都有獨立的衛生設施,公廁的設立只是為園外的小商販提供方便。作為北大校園為數不多的室外公廁,它的設立自然有意義。但把它定位在文化底蘊深厚、內涵深刻的燕南園,定位在老教授們讀書學習的燕南園,可能就不太合理了。
三是辦公與居住的矛盾。正如壹位受訪者所指出的,燕南花園的部分房屋被學校劃給了壹些行政機構,行政機構的辦公進壹步打破了花園的寧靜,這不能不引起深思。
雁南園的魅力代表了北大魅力的壹部分,那就是學養的風格和宜人的氣質。它的完整性是北大不可分割的壹部分。也許,它的寧靜不應該被打破和觀看...
3.蘋果園-靖遠草坪的變遷
著名的靜園草坪以前是蘋果園。作為草坪,它取代了東草坪的位置。以前的東草坪現在在新圖書館的位置上。這裏曾經是學生們非常喜愛的浪漫草坪。壹位北大學生寫道:“東草坪是北大老圖書館東邊的那塊地。這裏曾經是高壹夥拿著破吉他到北大忽悠小姑娘的舞臺,也是我們北大學生學習休息的好地方。北大很多情侶都是在東草坪相識、相知、相戀的,對這片草坪的感情更深。.....李嘉誠說:可惜這塊地空了。我會給妳壹些錢來建半個圖書館。壹年後,這裏已沒有壹人壹報壹書的景象。壹座比最高人民法院更莊嚴的建築,淹沒了許多本該發生的故事。”(來源:campus.chinaren.com)
學生強烈要求後,原來的蘋果園被改成了草坪。草坪的浪漫恢復了,校園裏難得的果園卻永遠失去了。總是很可惜。
兼容性可能真的很難。多年來,為了接納越來越多的學者,為了與國際接軌,許多原有的自然和人為的獨特風景只能讓位於新的建築,這引起了無數老北大人的感慨。而發展總是要的,關鍵是怎麽發展,怎麽把土地用在合適的地方,把我們的驕傲留在別的地方。如果有壹天,未名湖開始萎縮,或者新的建築矗立在未名湖周圍,那才是我們真正的悲哀。
《壹塔湖圖》並不是北大的全部。北大的精神是非常博大的,北大的驕傲在於它所創造的文化、科學和自然的和諧統壹...
4、原創——未名湖之路
北大北校區可以說是充滿了古老的韻味,如同中國的傳統園林,在唯美的浪漫中給人以厚重的思想感和歷史感。"北京大學的生活更接近傳統文人."壹位總喜歡在未名湖上流連忘返的清華學子說。這種士大夫精神也可以從通往未名湖的小路上體現出來。它的陰與靜,構成了北大獨特的風景。
各種各樣的植物沿著這條安靜的小路生長。引人註目的是雪松下的石頭,其獨特的用途令人耳目壹新。松針下部的蠟是酸性的。如果落入土壤中,土壤會受酸化影響,土質變差,以至於刮風時會有灰塵飛揚。而且石頭可以防塵,從而保證了這裏道路和空氣的清新和潔凈。
沿路傳統建築的屋檐為麻雀等鳥類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鳥鳴聲不絕於耳。在這裏,人與自然真正融為壹體,是壹道難得的風景。
新華網2002年6月6日報道如下:(來源:www.sohu.com)
走進北大校園,樹枝上、草地上、教學樓旁、圖書館前、未名湖邊、博雅塔頂,隨處可見成群的喜鵲和其他鳥類,壹派“校園四周鳥鳴”的景象。
" 19年前畢業於北大中文系的北大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張立明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他上大學的時候在校園裏看到過喜鵲,但沒有現在這麽多,最初估計有幾千只之多。現在,校園裏不僅能看到喜鵲,還能看到松鼠、刺猬等野生動物,還有白天鵝飛過未名湖。說話間,記者看到喜鵲不時從他辦公室的窗戶邊飛過。
“現在,北大校園成了各種鳥獸的天堂。校園裏到處都是凝重厚重的綠刺柏、蒼勁古樸的油松、艷麗典雅的白松、金黃濃郁的銀杏樹等常青樹和春秋樹。據北京大學風景園林系調查,全校共有古樹416株,其中樹齡超過300年的有30株,超過100年的有386株。
張立明說:“良好的生態環境已經成為北大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到節假日,都有成千上萬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來到北大校園感受文化氛圍。"
是的,在生態建設方面,我們確實在非常努力。就像我們後來在西校門口看到壹只不怕人的喜鵲。真誠的喜悅,上升...
5.湖中央的島和尾巴轉動的石魚。
湖和塔的影子讓人流連忘返。未名湖風景出眾,成為北大風景的象征。湖邊的柳樹婀娜多姿,枝條低垂,輕輕拍打著水面,鮑亞塔的倒影在水中若隱若現。湖的對面是石船,湖中的小島點綴著塔景。湖中央寧靜的小島,是未名湖上的壹顆明珠。轉尾石魚是湖中壹道獨特的風景。
從老師那裏我才知道背後的故事。島上曾經是蘆葦等植物旺盛生長的絕佳環境,是壹個生態極其和諧的小環境,與巖魚共同構成了壹道獨特的風景。但在百年校慶時,為了更好地介紹和講解,學校在島上設置了講解板,吸引了大量遊客上島,蘆葦的生長受到人為影響很大,直到蘆葦完全從島上消失。
好在學校已經意識到了這壹點,今天看到的指示板已經從島上轉移到了湖裏。壹個具有自我恢復能力的生態系統,經過長期的發展,應該能夠恢復到原來的狀態。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再次擁有壹個優秀的生態島,但不是所有的錯誤都可以彌補。有時候,壹個不明智的決定會導致巨大的遺憾。規劃的長期性由此可見壹斑。只希望島上的故事能給我們帶來壹些啟示。
6.維秀園和長春園
歷史悠久的燕園是我們的驕傲。
“北大燕園校區早在晉代就成為京郊的著名景點。明代大規模修建園林,清代成為封建帝王的“賜園”。民國時期,這裏成為燕京大學的校園。校園用地包括袁紹園、蜀春園、何明園、景春園、朗潤園、維秀園、成澤園、支陂子園等八處古園遺址。在位置上與圓明園相鄰,在內容和造園風格上與圓明園春園中的幾個園林相似。不同於於宏麗的皇家園林,也不同於山裏的私家園林。歷經滄桑,許多古代園林隨圓明園壹起被帝國主義列強焚毀,或被軍閥侵占變賣,許多已被夷為平地。.....舒春園、朗潤園、何明園、成澤園都是幸存者,其中的山丘至今保存完好,是校園悠久歷史的見證,是珍貴的文物。
“1920年,北京協和大學、北京協和女子大學、北京匯文大學合並成立燕京大學。校長以6萬銀元從軍閥陳手中買下書春園及南面舊址,由美國建築師H.Y.Mrphg負責校園規劃設計,並於1921、65438+開工建設。校園最初占地40公頃,有800名學生。從1928到1931,龍潤花園、何明花園、景春花園、維秀花園、成澤花園相繼被收購為職工宿舍福利區。同時,知北子園也作為焰炟大學農業系的實習基地被購買。北大未名湖燕園建築功能與環境統壹,建築藝術與環境協調。具有傳統民族風格的單體建築與古代園林風格相融,縱橫交錯的建築軸線排列與園林環境相互滲透,建築群體母題的運用構成和諧的韻律。建築與山川、道路、樹木交融的空間序列,給人多種美好的感受。”
(來源:北京大學教育學院)
回首往事,讓我們有了想知道更多的欲望。今天有哪些花園是教職員工的居住區?
走進維秀園,古園韻味可辨。但是那種“建築、山川、道路、樹木的空間序列,讓人產生各種美好感覺”的感覺已經沒有了。建築和平房在同壹個平面上展示自己的存在,柏油路和土路在同壹個湖邊展示自己的功能。因為這裏建了幾家條件非常簡陋,價格也很低的小旅館,來來往往的人更是五花八門,破壞了環境的安靜舒適感。由於過度對外開放和管理不善,維秀園今天很令人失望。到處都是垃圾,簡陋的餐館和同樣簡陋的旅館讓人失去興趣...
那麽,在這裏住了很久的居民的反應如何呢?
湖邊的居民大多“臟亂差”——垃圾隨處可見,湖邊平房排放的廢氣嚴重汙染環境。湖水主要來自萬泉河,冬天不放水,夏天因為汙染發臭,蚊子成群。
至於房子離湖稍微遠壹點的居民,他們認為這裏的生活除了管理不好,其他都不盡如人意。而且位置方便,靠近頤和園、香山、北大本部,比較適合居住。壹個看起來像學者的老人說“很少有大學能有北大的環境”。壹位看起來八九十歲,和兒子住在壹起的老人說:“環境還可以,壹天比壹天好。”
居民普遍反映的壹個問題是附近沒有大型超市,購物不方便。
在長春花園,我們遇到了同樣的問題。我認為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管理不善。壹位曾經在北大食堂工作的老太太,在反復要求我們證明她是北大學生後,詳細地告訴了我們其中的很多問題。她對北大聲譽的維護讓我們很感動。但作為北大的職工宿舍,並不能提高管理水平,以至於成為北京外來務工人員的住所,這壹點不容忽視。長此以往,居民不可能維持園方和北大的聲譽。
7.萬泉文化公園
公園是公共藝術和綠色生態融合的集中空間。20世紀中葉以後,歐美國家工業化和城市化高速發展,城市空間隨著人口和經濟的發展而擴大和蔓延。尤其是後工業時代的工礦生產加工形式,在城市住房、能源、交通、通訊和整體生態環境的沈重壓力下,呈現出惡性發展趨勢,造成了自然生態、動植物的多樣性和人類歷史文化類型的豐富性和完整性。這種情況在貧窮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尤其如此。許多大城市的中心區和郊區設置的公園,遠不足以明顯改善和優化城市環境,而大多只是起到調節和撫慰城市社會追求高濃度、高速度、高回報、高消耗所帶來的身心壓抑和生態環境破壞的作用,或者是暫時的權宜之計和逃避。
盡管如此,公園還是或多或少地代表了人們對農耕時代缺失的自然風光或田園風光的祈禱和象征性回歸。在許多城市街道、廣場和社區中心,公共交往和休閑場所的功能已逐漸喪失,缺乏優美的綠色生態環境質量,因此壹個好的公園將顯示其城市花園和“城市之肺”的價值。
萬全文化園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建立的。這裏曾經是壹個早市,但後來被清理幹凈,建成了壹個公園,成為附近居民健身休閑的好去處。它是壹個半開放式的城市街頭公園,包括假山、草坪等景觀,以及兒童遊樂區、老年人健身區、舞池、旱冰場等公共娛樂設施。難能可貴的是,這裏的地面是用軟質材料鋪成的,既美觀又有保護作用。我們大約在早上10到達這裏。許多孩子在玩耍,許多中老年人在鍛煉,許多人在這裏放風箏。這是壹個熱鬧的場面。
我們隨機采訪了遊客。采訪中,大多數遊客表示,他們就住在附近,經常來這裏,有時甚至只是為了好玩。他們大多表示“環境還可以,設備不錯,比以前好多了”。帶孩子的家長表示對孩子的安全有信心。大部分不滿集中在公廁的衛生上。據說這裏的公廁因為無人看管,經常會出現汙水橫流的情況,讓原本幹凈漂亮的環境毀於壹旦。另外缺少樹木,導致夏天沒有地方乘涼,導致人們在清晨或傍晚散步,白天就失去了使用價值,這是壹個不足。
萬全文化園總體上是壹個成功的規劃。如果能加強公園的管理,在壹些細微的地方下點功夫,應該是北京西郊生態建設的傑作。
8.萬泉河
走到萬泉河邊,氣味刺鼻。河水泛著白色的泡沫,河水已經黑了。原因是大量汙水的排放,已經超過了它的自凈能力。河流的人工化使其脫離了自然生命過程,大大降低了自凈能力。
帶著對萬泉河汙染的深深遺憾,我在網上查了壹些相關資料。
2000年2月22日,《北京晨報》刊登了壹篇題為《群眾投訴北大校園湖水發臭》的報道。報道指出,入冬以來,北大校園內的湖水結冰緩慢,湖面漂浮著白色泡沫,散發著難聞的臭雞蛋氣味。記者在調查過程中發現,湖中的魚緊貼冰面,吸引人們去鑿冰取魚。據有經驗的人說,魚只有在缺氧的情況下才會浮到水面吸氧,這說明湖水是因為汙染而缺氧的。此時,萬泉河並未結冰。據海澱區河道管理處萬泉河管理站工作人員介紹,萬泉河是海澱區壹條用於排水的河流,北大、清華校園內的湖泊都依靠這條河來環湖。前幾年河水結冰了,但那幾年沒有結冰,因為河水裏有油性汙染物。工作人員還告訴記者,從這水裏釣上來的魚可能被汙染了,居民壹定不能吃。
2000年2月25日,《北京晨報》發表了題為《北京萬泉河汙染難解決》的報道。海澱區河所王所長在接受采訪時指出,已被嚴重汙染的萬泉河,找不到汙水源頭。解決北大居民惡臭的唯壹權宜之計,就是從京密引水渠引入清水,沖洗河道。“但好景不會長久。過了兩三天,水還是會這樣。”為什麽查不出汙水來源?原萬泉河由1982改建。改造後河水取自京密。近兩年來,海澱區的市政建設不斷加快。壹些單位和個人為了省錢省事,在雨天直接將汙水排入用於排雨水的雨水管道,導致汙水直接流入萬泉河。而這些私接的管道,由於局裏資金和人力的限制,是查不出來的,所以汙染源也就無法顯現出來。
更讓人驚訝的是另壹篇題為《皮膚白嫩,北京萬泉河遊出壹只怪蛙》的報道。壹位陳先生於2006年6月5438+0在清華西門附近的萬泉河發現了壹只“奇怪的青蛙”。它是肉色的,沒有任何花紋,皮膚表面非常光滑。怪蛙的後肢特別粗,腿上的紅色肌肉清晰可見,前肢特別小,蹲著的時候支撐不了身體。北京野生動物保護站的工作人員說,這可能是壹只白化青蛙。白化病是由基因突變引起的突變現象,在哺乳動物、鳥類、兩棲動物等多種野生動物中都可能發生。造成白化病的因素有很多,河流汙染是其中之壹。這充分說明了萬泉河水汙染的嚴重性。
(來源:www.sina.com.cn)
不用說,萬泉河的水汙染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程度,其汙染對周圍的水環境造成了惡劣的影響。控制汙染源應該是最根本的解決辦法,而環保局聲稱汙染源是查不出來的,所以壹次徹底堅決的環保行動就更重要了。如果我們堅決去做,汙染源是不可能不出現的。行政管理和措施需要進壹步加強。
9.綠色隔離帶
在去六郎莊的路上,可以看到壹個大大的標語——“保護森林和綠地,鞏固綠化成果”。它是由海澱市政管理委員會建立的。還可以看到壹群士兵扛著工具去種樹。這讓我們想起了北京正在進行的綠化帶建設活動。這個建築引起了我對北京西郊歷史變遷的興趣。我找到了壹些信息。
“海澱”的變遷
陶石龍先生在《歷史上海澱的江南水城風光》中寫道——據侯仁之:《晚晴節選》之前寫道:“海澱有壹個湖。1948來北京的時候,經過燕京大學去了北大校園,去了頤和園。當我向北向西轉的時候,我看到了壹個很大的蘆葦塘;50年代初它還在那裏。路邊大部分是農田,水土豐富,京西水稻出產,蓮藕多,然後就不知道什麽時候消失了。"
侯仁之先生的《逸仙記》提到:
“在清代,海澱周邊的園林密布著湖泊,園外有大量的水。地裏種了風荷香稻,宛如江南水鄉,有詩為證。
忽引野至江湖,月下畫舫。
幾波光甚至太液,千光萬散。——清人詠未名湖前身風光
萬全十裏雲水鄉,蘭若閑邊找梁肖。
河兩岸,青楊啾啾,獨木舟載滿稻風。——甘龍勇從長春園西園航行到盛華寺,描寫當時巴溝附近的水鄉風光。"
這種變化是進步,還是錯誤和倒退?
消失的風景:北京西部的六郎村
海澱六郎莊,東臨長河,西臨頤和園。歷經500年的居住,如今已有上千戶人家,被稱為京西第壹村。
六郎莊是北京西部的稻米之鄉。清朝時,這裏有360公頃皇家稻田,皇室每天吃壹公頃。還有“南北方六壹三圈”之說:當年開墾這片水田時,清廷將工程承包給南、北、十三省,村南至今仍有“興工地”的地名。乾隆皇帝在《萬泉堤上盛華寺風光》的詩中也寫道“萬泉已堵久,沈嘉開始疏通,即其地下開水田將於今春開荒”。他還以“垂柳藏伊壹村,新苗孤稻厚”的詩句描繪了六郎村的景色。
京西的稻子飽滿,蒸出來的米飯清香撲鼻。據說解放初期毛主席在頤和園品嘗過用京西大米煮的飯。他連說“好吃”,建議推廣京西大米。
然而,有著500年歷史的六郎莊即將消失,因為它在綠化帶上。根據北京市的總體規劃,北京城區的格局是“分散組團制”,即城市由中心區及其周圍的十個外圍組團組成;在中心區和邊緣組以及邊緣組之間,用壹塊綠色區域隔離。六郎莊所在的萬柳地區,位於頤和園旁邊的百米綠色隔離帶上。萬柳工程實施後,當地農民將上樓退耕還林,六郎村將成為綠色景區。
(來源:華夏旅遊網)
看到這個已經從北京城西消失,正在建設中的六郎莊,心情真的很復雜。
建立綠色隔離帶
為構建首都地區綠色生態框架,北京市已作出建設三道綠色屏障的決定,即以燕山、太行山綠化工程為重點的第壹道綠色屏障,以五河及10道路、農田林網綠化為重點的第二道綠色屏障,以綠化隔離區為重點的第三道綠色屏障。
綠色隔離帶是北京市區最近的綠色屏障。根據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將在城市中心區和10邊緣組團之間建設綠化面積10平方公裏的城市森林。該項目自1986開始實施。今年隔離帶建設已完成綠化面積3.5萬畝,是過去6年綠化面積的總和,形成10個綠化板塊,面積約5000畝。這10綠色板塊互聯互通後,將在北京周邊形成生態屏障,對改善首都生態環境起到重要作用。
(來源:www.o2000.com.cn)
誠然,建設綠色隔離帶是北京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舉措,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但是,京西的大米,代表了北京的壹種文化,壹種資源,壹種傳統。京西稻隨著北京的建設逐漸消失,現在連它的故土都將不復存在。當它完全從我們的視野中消失,我們失去了什麽?
為什麽不能有壹個方案,在審視和慎重對待文化資源和傳統的同時,找到生態學的最佳切入點?或許,京西大米本不該從北京消失;或許,六郎莊本不該從地圖上消失。
10,京密引水渠與北京水務管理
論北京的水環境管理
北京的水環境治理是壹項重大工程,也是壹項歷史上正在進行的工程。在古代,北京的中心曾經是壹群湖泊。從昆明湖可以通航到故宮。皇城和都城周圍還有桐梓河和護城河,湖泊相連,使北京這座古往今來的名城更加美麗典雅。但清末以來,由於疏於管理北京水系,河道淤積汙染,航運被廢除。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對城市水系進行了三次大的改造,修建了官廳水庫和密雲水庫,開挖了永定河引水渠和京密引水渠,將兩個水庫的水引入北京,增加了北京的環境用水量,極大地改善了水環境。但畢竟40多年來,水系沒有得到徹底的治理。80年代後,經濟快速發展,外來人口劇增,河湖被新汙染,壹些河流變成臭水溝。該湖淤泥較深,據北京水利部門監測,累計淤泥達230萬立方米。
北京水環境的惡化引起了中央和市政府及市民的廣泛關註。1998年初,北京市人代會上,225名市人大代表聯名提出了治理城市河湖汙染的議案。1998年9月26日,城市水系治理從治理北京市中心的六顆珍珠——“六海”開始。北京水系治理的目標是“水清岸綠、暢通通航”。這次水系治理在北京歷史上還是第壹次,規模之大、投資之大也沒有先例。
京密引水渠——繼昆崳河之後的又壹條景觀河
京密引水渠技術改造工程是解決北京供水問題的基本建設項目,全長112.7 km,成為北京最重要的供水“動脈”。
據官方報道,京密渡槽於1989開始冬季輸水。自此,渡槽的輸水任務由季節性輸水變為常年不間斷輸水。但京密引水渠經過30多年的超負荷運行,長期老化,大部分土渠沖刷嚴重,大量積土,影響輸水能力。渠道的破壞造成了水資源的極大浪費。根據1990至1999的統計分析,京密引水渠平均滲漏蒸發損失率為23%,最高為1999的32.7%,進行技術改造十分迫切。技術改造工程完成後,將增強渠道的輸水能力,使非常寶貴的地表水資源得到充分節約利用,每年可節水6543.8+0億立方米。今年春天,京密引水渠兩岸開始綠化。設計方案是草和樹層次分明。京密引水渠成為繼昆崳河、南護城河之後的又壹條景觀河。
(來源:2002年10月29日北京晚報65438)
但據我們所知,京密引水渠在1998之前基本是天然的,現在已經完全是人工的了。過去,運河旁邊有高大的樹蔭,但今天,在筆直的河岸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