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檢索 | 《國際地貌學家協會》文獻
? 《中國地質科學院》文獻
拍攝撰稿 |? 戶外背包客
黑白的巖壁,恢宏的天坑 ; 幹涸的溪谷,幽深的溶洞 ; 迷離的地縫 ; 斑斕的色彩。
這是壹座山墻砌築的圍城,壹處深藏億萬年滄海桑田變遷的地貌明珠。
秘境的大自然可以是實境,比如人跡罕見的山川、峽谷和浩瀚無邊的熱帶雨林,也可以是虛境中的桃花源。
張家界檳榔谷位於湘西南邊垂,是壹片? “ 張家界地貌 ” 、喀斯特地貌 、崩塌天坑、溶洞和山嶽峰林地貌於壹體的集聚秘境區域。
相比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紛至沓來的遊客,檳榔谷多年人跡罕至,壹直以壹種荒野原始的狀態,接納每壹位探秘者試圖滌蕩塵世和釋然靈魂的秘境之谷。
如果生活中有了明確的答案,我們也不會在此相遇……。
壹眾探秘者經貫穿溶洞檳榔孔,進入山墻砌就的檳榔谷。
走出檳榔孔,眼前壹幅急劇視覺沖擊力的地貌景象嘆為觀止。
蔚藍的天空、對峙的巖壁、恢宏的溪谷、斑斕的色彩,讓久居市井的驢友予欲罷不能,毒妳情不言中,瞬間秒殺所有的探秘者。
身歷其境,境由心造。“ 只有在妳生命美麗的時候,世界才是美麗的。”
剎那間,顧城的詩句在我腦際間縈繞著。
顧城的句子,常以喃喃自語的獨白,努力追求壹個物外的、單純的,與世隔絕的童話世界。
” 陽光照在草上,我們站著,扶著自己的門扇,門很低,但太陽是明的……。” ; 草在結它的種子,風在搖它的葉子,我們站著,不說話,就十分美好……。”
走進檳榔谷,我仿佛走進了顧城的童話世界。
檳榔谷是壹處獨特的山嶽型重力崩塌天坑地貌。若要走出山墻砌就的檳榔谷,“ 地獄之門 “是必經之道。
迷宮溶洞又稱地獄之門,是砂巖及石灰巖為成景母巖,以流水侵蝕、重力崩塌等作用力形成的地貌景觀。
“ 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出處《桃花源記》)
爬出地獄之門,眼前豁然開朗。蔚藍色的天空映襯著極具荒野原始狀態般的天堂之門,驢友們在瞬間的惶恐和驚駭後,仿佛走近陶淵明筆中的《桃花源記》。
天堂門又稱天使之門,是壹座高百米的喀斯特自生橋,是天使之城的城門。
過了天使之門,沿著陡坡下到壹條狹長的溪谷地縫,就來到世外桃園夾兒溝。
”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
夾兒溝是否是陶淵明遊記中描寫的《桃花源記》?我不得而知,但我確信我是沿著夾兒溝峽谷溪流而上,或壹線天峽,兩岸碧水斑斕 ; 或峰回路轉,壹路醉眼朦朧。我才確信,夾兒溝是我眼中的世外桃園。
萬物皆有裂痕,陽光、空氣和生命之水使深淵中的地縫演化為生機盎然的隔世秘境。
近年來,中國地質科學院對張家界地貌 的定義及地質背景、演化過程和地質遺跡進行研究,經過區域對比和科學分析,張家界地貌是砂巖地貌的壹種獨特類型,在世界範圍內極具代表性。
阡陌之行,壹眾輾轉來到武陵源清風峽。
張家界地貌源於武陵源石英砂巖為成景母巖,歷經3億8千萬年的演變,迥異於喀斯特地貌、雅丹地貌、丹霞地方及河谷地貌。
2010年,《國際地貌學家協會》知名學家進行實地考察,將張家界特征鮮明,規模巨大的獨特 ” 砂巖地貌 ” 類型,確定為 “ 張家界砂巖地貌 ”。
此去經年,凡在世界任何國家和地區發現類似和張家界石英砂巖峰林地貌,都可稱為 “ 張家界地貌 ”。
自此,“ 張家界地貌 ” 獲得國際學術界認定的,由中國地方地名命名的地質地貌。
連日來的探秘之旅,我搭著露營帳篷,聽蛙聲蟬鳴,仰天際繁星,那壹刻,只是為了親近自然。
性之所近,力之所能。寫到這裏,我又想起了胡適先生很美的書名,叫《此去經年,誰許我壹紙繁華》。
2019年7月11日,作於湖北黃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