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滄海原文註音
dōng lín jié shí ,yǐ guān cāng hǎi 。
東 臨 碣 石 ,以 觀 滄 海。
shuǐ hé dàn dàn ,shān dǎo sǒng zhì 。
水 何 淡 淡, 山 島 竦 峙。
shù mù cóng shēng ,bǎi cǎo fēng mào 。
樹 木 叢 生, 百 草 豐 茂。
qiū fēng xiāo sè ,hóng bō yǒng qǐ 。
秋 風 蕭 瑟, 洪 波 湧 起。
rì yuè zhī xíng ,ruò chū qí zhōng ;
日 月 之 行, 若 出 其中;
xīng hàn càn làn ,ruò chū qí lǐ 。
星 漢 燦 爛, 若 出 其 裏。
xìng shèn zhì zāi ,gē yǐ yǒng zhì 。
幸 甚 至 哉, 歌 以 詠 誌。
譯文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那蒼茫的海。
海水多麽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樹木和百草叢生,十分繁茂。
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湧著巨大的海浪。
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我很高興,就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誌向。
註釋
1.臨:登上,有遊覽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烏桓得勝回師時經過此地。
3.滄:通“蒼”,青綠色。
4.海:渤海。
5.何:多麽。
6.淡淡(dàn dàn):水波搖動的樣子。
7.竦峙(sǒng zhì):聳立。竦 ,通聳,高。
8.叢生:指草木聚集在壹處生長。豐茂:指茂盛,茂密。
9.蕭瑟:樹木被秋風吹的聲音。
10.洪波:洶湧澎湃的波浪。
11.日月:太陽和月亮。
12.若:如同.好像是。
13.星漢:銀河,天河。
14.幸:慶幸。
15.甚:極點。
16.至:非常。
17.詠誌:即表達心誌。
18.幸甚至哉:真是慶幸。
19.詠:歌吟。
20.誌:理想。
21.歌以詠誌:以歌表達心誌或理想。
出處東漢末年 曹操 《曹操集》
創作背景
烏桓是當時東北方的大患,建安十壹年(206年),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余萬戶。同年,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結遼西烏桓首領蹋頓,屢次騷擾邊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毅然決定北上征伐烏桓。後來在田疇的指引下,小用計策。
大約在這年八月的壹次大戰中,曹操終於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這次勝利鞏固了曹操的後方,奠定了次年揮戈南下,以期實現統壹中國的宏願。而《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得勝回師經過碣石山時寫的。
作者簡介
魏武帝曹操(155年[1]—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壹名吉利,小字阿瞞,壹說本姓夏侯,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詩人。東漢末年權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的奠基者。
曹操善詩文,知兵法,開建安文風。有詩文多篇。另有註《孫子》傳世。今人整理其詩文成排印本《曹操集》。同時亦擅長書法,被唐朝張懷瓘《書斷》評為“妙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