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郵差的尊稱(郵差的前世)

郵差的尊稱(郵差的前世)

?“歷經三個月的戰火,壹封家信抵得上壹噸黃金”,每當親朋好友的問候總能溫暖人心,現代發達的物流業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足不出戶就能買到心儀的東西。快遞無疑是不可或缺的。在古代,如何實現信息交換和物資運輸?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快遞小哥的發展歷程。

在古代,交通工具很少,所以地區之間的交流很少。人們的行動大多局限在家鄉,很少出遠門。很少給普通人寄信或寄材料。因此,在古代,郵政主要用於政府間公文的傳遞和軍事情報的傳遞。民間郵政出現較晚,普通民眾只能通過私人捎帶或“飛鴿”送信,沒有形成完善的組織。

自中國進入奴隸社會以來,信息交流的需求日益迫切。國家組織水利等活動需要完善的通信組織體系,中央管理地方也需要嚴密的通信網絡。因此,夏朝設置了“木政”、“車政”等與交通有關的官員,修築官道,增設交通設施,這就是驛站制度的雛形。

西周時期,驛站制度更加完善。《李周地官》壹書說:“凡野外有路者,十裏有宿,宿中有食,三十裏有路室,路室有委員會。”在國內的道路上,每十裏有小屋,每三十裏有小屋,每五十裏有城市,有專人負責接待。當時,負責郵局的官員被稱為“旅行者”,並要求他“盡管有困難,也要不時到達那裏。”傳播方式有三種:傳記、牧師、徒弟。傳和徒弟都是指用汽車傳遞,徒弟指的是匆匆傳遞,讓擅長快跑的人傳遞公函或信息。

春秋時期的陸、關也叫驛站或驛站,步送是驛站,馬送是驛站。因此,當時郵政工作人員住宿的地方稱為郵亭或驛站,其功能從僅僅接收擴大到管理貨物的投遞。《孟子·醜論》中引用孔子的話說:“德之普及,快於郵之投遞。”德政口口相傳,比驛站之間傳遞公文還快。言下之意是郵局很快。

秦始皇吞並六國後,建立了統壹的中央集權國家。為了加強國家管理,他將投遞方式統稱為“郵件”,將以前的專門信使通信方式改為接力通信,大大提高了通信效率。西漢“郵傳改為驛傳”,即人力步行投遞改為騎馬快遞,各地郵亭、驛站的設置也更加完善,縣與縣之間“十裏壹亭,五裏壹郵”。河內巡撫不時命縣裏準備50匹馬供驛站使用,從河內(今河南北部)到長安需要兩天時間。朝臣們感嘆,真是太快了。

到了唐朝,郵局改為驛站,不僅為郵工、驛馬提供物資,也為來大唐的外國人提供了休息和停留的地方。唐玄宗時期,全國約有1639個驛站,分為水驛、陸驛、陸驛三種。有學者估算過,盛唐時期從事驛傳的工人有2萬多人,其中快遞員65438多人+0.7萬人。原來當時的快遞小哥已經是壹個龐大的團隊了。

“劍步”是古代快遞員最常用的稱呼之壹。正如壹面鏡子所指出的,“那些走得快的人現在被稱為焦慮的腳和跑得快的人”。快遞小哥的稱呼在不同的時代是不壹樣的。秦代稱之為“光腳”,漢代稱之為“郵差”、“郵腳”,明清稱之為“郵人”。據說,陳末隋初有壹個叫麥的“信使”,“日行五百裏,步行騎馬”,從北京夜間送信到徐州,“夜還”,著實令我折服。

當時郵差幹的是吃官飯的行當,沒有相當的體力是競爭不了崗位的。《孟茜筆談》記載,北宋時期,郵政投遞分為步遞、馬遞和急腳遞三種,其中急腳遞速度最快。宗熙寧七年,立“快送金字招牌”,相當於唐代的羽書或羽針。送這種快件的快遞員手裏拿著壹個紅漆木質招牌,木質招牌上的金色招牌閃著耀眼的光芒,讓人眼花繚亂。當飛馬經過時,人們都把它藏了起來。

每個驛站的設施都是為朝廷和政府服務的。無論是下發公文,還是傳遞軍令,對快遞員的裏程和速度都有具體的規定,被稱為“行程的極限”。秦漢時期,短途“步送”需要當天送達,“車送”需要兩三百阿利日,“馬送”需要四百阿利日,這是當時的限速。隋唐時期,急件需日行三百裏,更急件如赦令等需日行五百裏,為所需,而則另有規定:逆水行舟,河行四十裏,河行五十裏,河行六十裏;水流通暢時,規定為100至150裏。

唐末安史之亂時,安祿山起兵範陽(今河北保定),唐玄宗駐華清池(今陜西臨潼)。兩地相距近三千裏,玄宗在六天之內就得到了消息。據推測,這是“八百裏加急”。所謂八百裏快遞,相當於今天的快遞,每個驛站都用最好的快馬去送。所以不會輕易使用,除非絕對必要,比如邊境緊急,軍隊造反的時候。當然,後送制度的便利也提高了皇室的生活,各種奢侈和奢侈可以無止境的享受。杜牧詩中說,“騎紅塵時,壹妾笑,無人知是荔枝。”他甚至每天以500裏的速度運送荔枝,只是為了取悅小妾,郵遞員還兼做外賣。不知道他們日夜奔波的感受。

如今,如果快遞送得慢或者送錯,快遞小哥的業績無疑會受到影響。但如果在古代快遞員延誤或送錯,就會釀成大錯,甚至可能丟了性命。

《秦行書法》規定,文書分為兩類,壹類是急文書,壹類是普通文書。包括聖旨在內的緊急文件必須立即傳達,壹刻也不能耽擱。普通文件也規定當天送達,不允許積壓。法載:“急則行;不著急的不敢留到壹天結束。留下來的人就用法律來說吧。”

顯而易見,遲延交付應當受到法律的規制。

唐律對郵政過程中的失誤處罰規定得更為詳細,任何失誤都會受到嚴厲的處罰。

按照唐律,郵差要妥善安排驛馬,每年要上報驛馬的死亡、肥瘠和支出情況。如有郵馬死亡或損壞,由郵遞員負責賠償;私自減去驛站人員和馬匹,就是“壹百棒子”;到了驛站,就要換馬了。如果不換馬,人員80,如果中途耽誤行程,人員100。

打板子還是比較輕的處罰。快遞送晚了或者不按郵路走(廢路),也會被處罰,最嚴重的是死亡。如有延期交貨,將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相應的處罰。

按照唐朝的法律,“驛使壹日罰八十棍,兩日加壹,兩年止罪。”若為軍務,“須速增三等,已廢者,違壹日役流,故困於湖口軍城者,必滯留。”

懲罰的嚴厲程度令人震驚。

不僅對速度和裏程有嚴格限制,政府最看重的還是詔書和政令的保密。為了防止泄露、被打開或偽造,古人采取了許多特殊措施。

秦朝有嚴格的交接和登記制度,《行書法》規定:“傳書收書,必須從頭寫到尾,以便償還。如書已死,請報官。”同時,也對快遞員的素質提出了硬性要求:“老弱官嬪妃、不誠信者不得令行”,即老弱不誠信者不能擔任快遞員。

此外,防止泄漏最重要的手段是密封。在秦朝,文獻是寫在竹簡上的。在投遞之前,人們會將郵件妥善捆綁,在結處使用泥土,並蓋上相關封條,以防止私自拆卸。那些寫在絲綢上的被放進書包裏。

到了漢代,包裝工具和手段更加豐富,外信封有信件、袋子等。不同的物品根據它們的形狀和大小被放進不同的包裝袋裏。在唐代,官方文件和郵件通常被封裝,尤其是在秘密播放中。封泥不僅是為了保密,也是為了分級。封泥越多,郵件越重要,使用的快遞工具要優先考慮。

《唐律上》對私拆書信有明確規定:“私封公文,書杖六十,書杖八十。若密事按漏降二等,即誤見者降二等,不見者不坐。”

在清代,郵件的密封性、保密性和防丟失性更好。有許多包裝方法,如“重新密封和交付”,“木箱交付”,“絲袋密封和交付”和“匯總密封和交付”。還有快遞重要郵件的特殊包裝程序,使用“封桶”、“報箱”、“夾板”等高度機密的信封。

可以看出,政府控制下的郵政在很多方面受到限制,郵政的發展大多被政府壟斷。但隨著貿易的進行,民間對貨物運輸的需求也日益旺盛,出行困難且極其危險。在這種形勢下,鏢局應運而生。提到鏢局,人們總會想到江湖夢和俠義心。雖然沒有鏢局歷史上武林中的血雨腥風,但卻是另壹番景象。

護送機構的來源無法核實。有學者認為,它最早出現在明末,即萬歷至崇禎年間。現代學者衛聚賢在《山西票號史》中提到,鏢局的鼻祖是山西人張黑五,他於乾隆年間在京創辦了興隆鏢局,這是朝廷認可的最早的鏢局。

鏢師遇到強盜,總會大喊“跟我走,半年江湖平安歸來”。“跟我來”是“黑五”的諧音。喊鏢師的名字,對方就知道路線,壹般不會下山搶鏢師。如果三陪的名字不行,那就需要在春點說話,搬出自己的“行話”。如果能說對,可以交壹點穿越費。不過行話不對,就要見面了。如果是小賊,只需要簡單的活幾招,讓他知難而退。但是,如果他遇到壹只桀驁不馴的“餓虎”,那將是壹場妳死我活的搏鬥。所以任何大壹點的鏢局,都和當地的亡命之徒、鄉紳老板有壹定的交情,行走江湖必不可少。

票號與押運機構關系最密切,兩者相輔相成。銀行,也就是錢莊,相當於今天的銀行,可以發行銀票,可以在各地用分號兌換白銀。“金融接生婆在平遙接生,晚清繁華進出票號。”晉商每到年底結賬,總會運壹大筆錢回山西老家。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時至今日,平遙古城仍有十幾個票號和鏢局。平遙的銀行業務與世界接軌,都有助於鏢局對財物的保護和貨物的運輸。

隨著社會生活的日益復雜,鏢局承擔的工作越來越廣泛,不僅要包銷壹般私人財物的運輸,還要依靠鏢局運輸地方官員支付的餉款。由於押運機構與各地有聯系或有分號,有些匯款業務也由押運機構承辦。除了走運飛鏢,還拓展了另壹項業務,那就是取飛鏢,主要負責守衛家園,保護雇主人身安全。根據保護目的的不同,分為養老院(看家)、坐店(保護店鋪生意不受騷擾)和守夜(保護店鋪夜間安全)。有些時候,壹些大戶人家的妻子需要保護,但男女防範起來極其不便,所以也有女護衛被雇來守在內屋,負責妻子們的安全。

據說鏢局有三寶,鏢旗,鏢盒,鏢車。鏢車有很多種,從馬車到車推車都有。用什麽樣的押運車,通常是由運送的貨物決定的。最常用的鏢車叫獨輪車鏢車。它的特點是只有壹個輪子,不容易掌握平衡,但是走崎嶇的山路更方便。鏢車上通常插壹面三角形的鏢旗,鏢旗上的文字代表首席鏢隊長的姓氏。強盜小偷看到主人的鏢旗也不會輕易搶鏢,保證旅途順利。鏢盒上的暗鎖很有講究,需要兩把鑰匙才能打開,起到了保密和防腐敗的雙重作用。

隨著清朝的覆滅和民國的興起,現代國家制度和財政制度逐漸建立,特別是火車、輪船等現代交通工具和新式槍炮的出現。傳統的伴遊機構,像票號銀行,很快就衰落了。伴遊機構從興盛到衰落只用了幾百年的時間,但中間出現了很多知名的伴遊機構,如興隆伴遊機構、惠友伴遊機構、太分伴遊機構等。其中不乏武功蓋世的鏢師,如於勇鏢局首席鏢師張德茂,出身武功世家,以壹套連環綿掌行走江湖。從文化角度看,鏢局既有傳統商幫的色彩,又有武林的特殊身份。作為商人,講究信用;作為習武之人,雖然武功有問題,但從來沒有出現過鏢師把銀子據為己有的現象。在中國的傳統裏,武林即江湖,是武俠小說最好的素材之壹,只靠口頭承諾和鏢局、俠客之風。

無論是驛站,還是押運機構,都像壹個小小的神經節點,連接疏通著各行各業,在全國形成了壹個暢通無阻的信息物流網絡。政府前有郵局,推行民生金融有押運機構。快遞雖小,但不可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