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蘇軾贊美惠州的詩句

蘇軾贊美惠州的詩句

1. 蘇軾關於惠州詩句

蘇軾關於惠州詩句 1. 蘇東坡在惠州寫的詩句

紹聖元年十壹月,蘇東坡住在惠州水東的嘉佑寺,當他看到 松風亭下盛開的梅花,禁不住寫下了他的第壹首梅花詩:《十壹月二十六日,松風亭下梅花 盛開》:

春風嶺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斷魂。?

豈知流落復相見,蠻風延蟲雨 愁黃昏。?

長條半落荔支浦,臥樹獨秀桄榔園。?

豈惟幽光留夜色,直恐冷艷排冬溫。?

松風亭下荊棘裏,兩株玉蕊明朝暾。?

海南仙雲嬌墮砌,月下縞衣來扣門。?

酒醒夢覺起繞樹,妙意有在終無言。?

先生獨飲勿嘆息,幸有落月窺清尊。

第二首,《再用前 韻》:?

羅浮山下梅花村,玉雪為骨冰為魂。?

紛紛初疑月掛樹,耿耿獨與參橫昏。?

先生索居江海上,悄如病鶴棲荒園。?

天香國艷肯相顧,知我酒熟詩清溫。?

蓬萊宮中花鳥使,綠衣倒掛扶桑暾。?

抱叢窺我方醉臥,故遣啄木先敲門。?

麻姑過君急掃灑,鳥能歌舞花能言。?

酒醒人教山寂寂,惟有落蕊粘空樽。

第 三首是《花落復次前韻》:

玉妃謫墮煙雨村,先生作詩與招魂。?

人間草木非我對,奔月偶桂成幽昏。?

暗香入戶尋短夢,青子綴枝留小園。?

披衣連夜喚客飲,雪膚滿地聊相溫。?

松明照座愁不睡,井華入腹清而暾。?

先生年來六十化,道眼已入不二門。?

多情好事餘習氣,惜花未忍終無言。?

留連壹物吾過矣,笑領百罰空壘尊。

惠州壹絕

蘇軾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黃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

惠山謁錢道人烹小龍團登絕頂望太湖

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連。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石路縈回九龍脊,水光翻動五湖天。孫登無語空歸去,半嶺松聲萬壑傳。

遊惠山(並敘)

余昔為錢塘倅,往來無錫未嘗不至惠山。即去五年,復為湖州,與高郵秦太虛、杭僧參寥同至,覽唐處士王武陵、竇群、朱宿所賦詩,愛其語清簡,蕭然有出塵之姿,追用其韻,各賦三首。

夢裏五年過,覺來雙鬢蒼。還將塵土足,壹步漪瀾堂。俯窺松桂影,仰見鴻鶴翔。炯然肝肺間,已作冰玉光。虛明中有色,清凈自生香。還従世俗去,永與世俗忘。

薄雲不遮山,疏雨不濕人。蕭蕭松徑滑,策策芒鞋新。嘉我二三子,皎然無緇磷。勝遊豈殊昔,清句仍絕塵。吊古泣舊史,疾讒歌小旻。哀哉扶風子,難與巢許鄰。(謂竇群。)

敲火發山泉,烹茶避林樾。明窗傾紫盞,色味兩奇絕。吾生眠食耳,壹飽萬想滅。頗笑玉川子,饑弄三百月。豈如山中人,睡起山花發。壹甌誰與***,門外無來轍。

贈惠山僧惠表

行遍天涯意未闌,將心到處遣人安。山中老宿依然在,案上《楞嚴》已不看。欹枕落花餘幾片,閉門新竹自千竿。客來茶罷空無有,盧橘楊梅尚帶酸。

焦千之求惠山泉詩

茲山定空中,乳水滿其腹。遇隙則發見,臭味實壹族。淺深各有值,方圓隨所蓄。或為雲洶湧,或作線斷續。或鳴空洞中,雜佩間琴築。或流蒼石縫,宛轉龍鸞蹙。瓶罌走四海,真偽半相瀆。貴人高宴罷,醉眼亂紅綠。赤泥開方印,紫餅截圓玉。傾甌***嘆賞,竊語笑僮仆。豈如泉上僧,盥灑自挹掬。故人憐我病,蒻籠寄新馥。欠伸北窗下,晝睡美方熟。精品厭凡泉,願子致壹斛。

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壹株土人不知貴也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獨。嫣然壹笑竹籬間,桃李漫山總粗俗。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自然富貴出天姿,不待金盤薦華屋。朱唇得酒暈生臉,翠袖卷紗紅映肉。林深霧暗曉光遲,日暖風輕春睡足。雨中有淚亦淒愴,月下無人更清淑。先生食飽無壹事,散步逍遙自捫腹。不問人家與僧舍,拄杖敲門看修竹。忽逢絕艷照衰朽,嘆息無言揩病目。陋邦何處得此花,無乃好事移西蜀。寸根千裏不易到,銜子飛來定鴻鵠。天涯流落俱可念,為飲壹樽歌此曲。明朝酒醒還獨來,雪落紛紛那忍觸。

2. 蘇東坡寫過哪些有關惠州的詩句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據元代龍輔《女紅余誌》記載,惠州有壹溫姓女子名超超,到了十五歲都不肯嫁人。當聽說東坡到了惠州,才歡喜地說:“這才是我的夫婿。”天天徘徊在蘇軾的窗外聽他吟詩作賦。後來,蘇軾發覺超超對自己的仰慕之情,恐有不便之處,就匆匆離開了惠州。

數年後他故地重遊,聽人說超超已死,葬在沙地裏,悚然動容,為她寫了首《蔔算子缺月掛疏桐》

3. 蘇軾在惠州的詩

蘇軾寓惠期間,***創作詩187首,詞18首。

這些詩詞較深刻地體現了他晚年的政治觀點、思想實質和人生態度。展卷重讀,淺為探析。

蘇軾寓惠詩詞深刻地反映出他被貶後思想上已經發生變化。蘇軾生長在書香門第,從小就受到祖國傳統文化和儒家思想的教育與熏陶,因而“奮厲有當世誌”。

(《東坡先生墓誌銘》)他少年時代就表示要堅持反對宦官專權誤國的東漢名士範滂作為學習的榜樣。(據《宋史》)在他賴以考取進士的《刑賞忠厚之至論》壹文中,也大贊堯舜禹湯文武等名君之治,反映出他要“致君堯舜上”的雄心宏願。

他在朝中所寫的許多策論也有力地證明了這壹點。但是,當他看到朝廷黨爭激烈,互相傾軋,自己的政治抱負無法實現,並且屢遭貶謫之後,思想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這種變化屢見於他的寓惠詩詞作品中。他喟嘆道:“我今身世兩相違,西流白日東流水。”

(《寓居合江樓》)“誓將閑送老,不著壹行書。”(《無題》)“吾生本無待,俯仰了此世。”

(《遷居》)這些詩句表明,他當年的經世濟時之誌,現在已轉化為“樂天知命”的思想。這種變化還集中表現在他40多首的“和陶詩”中。

他在這些詩中寫道:“我飽壹飯足,薇蕨補食前。……鬥酒與只雞,酣歌餞華顛。”

可見他已改變初衷,厭倦官場,羨慕陶淵明式的田園生活了。 蘇軾熱愛惠州山水,在他的詩詞作品中反復詠嘆,認為“此邦宜住玉堂仙”。

他壹到惠州,地方長官便待以殊禮,請他住進三司衙內的合江樓。他開窗暸望,立即寫詩贊道:“海山蔥昽氣佳哉,二江合處朱樓開。

蓬萊方丈應不遠,肯為蘇子浮江來。”安居之後,遍覽本州風物。

他愛羅浮山、湯泉、白水山、更愛西湖。他夜遊西湖往往“逮曉乃歸”,感受彌新。

其《江月五首》首章寫道:“壹更山吐月,玉塔臥微瀾。正似西湖上,湧金門外看。

(按:此兩句是說惠州西湖可與杭州西湖媲美)冰輪橫海闊,香霧入樓寒。停鞭且莫上,照我壹杯殘。”

月明之夜,物我皆忘,把自己融入西湖的景色中了。 蘇軾熱愛人民,關心民瘼,與普通老百姓息息相通,“杖履所及,雞犬皆相識。”

這在他的寓惠吟詠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在夜訪翟秀才時寫道:“林行婆家初閉戶,翟夫子舍尚留關。”

“中原北望無歸日,鄰火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4b893e5b19e31333166346137村舂自往還。”紹聖二年三月,他遊覽白水山佛跡巖,在歸途中遇到壹位80多歲村叟,便與之暢談,老者熱情地請他飲酒,並約他待荔枝成熟時再來壹遊。

隨後他便寫詩記其事:“有酒持飲我,不問錢有無。”“步從父老語,有約吾敢違?”(《和陶歸園田居六首》)寓惠期間,蘇軾為惠州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如助建東新、西新二橋,倡建水碓 ,推廣秧馬,呈請改革稅賦繳納辦法等等,足見他不是在詩歌中玩弄文字,空喊口號,而是出於真情實感。

他在惠寫成的光照千古的《荔支嘆》,是其“民為貴,君為輕”的民本思想的集中體現。“日啖荔支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之句,也不是姑妄言之。

蘇軾寓惠詩詞視野開闊,題材多樣,自然酣暢,揮灑自如,但也夾雜著莊子、佛老思想的消極成分。不過,他感悟的壹些人生哲理,對人們是有壹定啟迪作用的。

早在他謫居黃州時,在《前赤壁賦》中就借曹操的故事並托客言作了第壹次的闡述:“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裏,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壹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喟嘆人生須臾,事業有極。及謫惠州,他亦往往把這壹哲理寫入詩詞中。

例如《和陶詠三良》詩雲“仕宦豈不榮,有時纏憂悲。”《西江月》詞雲:“世事壹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說明理想與現實往往是矛盾的,人生道路充滿了曲折與坎坷,我們應當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慨當以慷,泰然處之,才不至於心為形役。

4. 關於描寫惠州的詩句

蔔算子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楓落吳江冷。

紹聖元年十壹月,蘇東坡住在惠州水東的嘉佑寺,當他看到 松風亭下盛開的梅花,禁不住寫下了他的第壹首梅花詩:《十壹月二十六日,松風亭下梅花 盛開》:

春風嶺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斷魂。?

豈知流落復相見,蠻風延蟲雨 愁黃昏。?

長條半落荔支浦,臥樹獨秀桄榔園。?

豈惟幽光留夜色,直恐冷艷排冬溫。?

松風亭下荊棘裏,兩株玉蕊明朝暾。?

海南仙雲嬌墮砌,月下縞衣來扣門。?

酒醒夢覺起繞樹,妙意有在終無言。?

先生獨飲勿嘆息,幸有落月窺清尊。

5. 描寫“惠州”的詩句有哪些

1.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2. 雨翻榆莢陣,風轉柳花球。

3.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4. 才極談惠州風物之美到處聚觀香案吏,此邦宜著玉堂仙。

5. 我視君年長,相看比惠州。

原詩如下:

1.

惠州壹絕 / 食荔枝

宋代:蘇軾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2.

臨江仙·惠州改前韻

宋代:蘇軾

九十日春都過了,貪忙何處追遊。三分春色壹分愁。雨翻榆莢陣,風轉柳花球。

我與使君皆白首,休誇少年風流。佳人斜倚合江樓,水光都眼凈,山色總眉愁。

3.

《舟行至清遠縣見顧秀》

年代: 宋 作者: 蘇軾

才極談惠州風物之美到處聚觀香案吏,此邦宜著玉堂仙。

江雲漠漠桂花濕,海雨翛翛荔子然。

聞道黃柑常抵鵲,不容朱橘更論錢。

恰従神武來弘景,便向羅浮覓稚川。

4.

《貴卿》

年代: 宋 作者: 文天祥

天高並地迥,與子獨牢愁。

初作燕齊客,今為淮海遊。

半生誰俯仰,壹死***沈浮。

我視君年長,相看比惠州。

5.

自題金山畫像

宋代:蘇軾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