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有關竹子的詩句

有關竹子的詩句

1、清朝鄭燮《遊江》原文:

昨遊江上,見修竹數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聲,有茶煙飄揚而出,心竊樂之。次日,過訪其家,見琴書幾席凈好無塵,作壹片豆綠色,蓋竹光相射故也。

靜坐許久,從竹縫中向外而窺,見青山大江,風帆漁艇,又有葦洲,有耕犁,有饁婦,有二小兒戲於沙上,犬立岸旁,如相守者,直是小李將軍畫意,懸掛於竹枝竹葉間也。

由外望內,是壹種境地;由中望外,又是壹種境地。學者誠能八面玲瓏,千古文章之道,不外於是,豈獨畫乎?

2、譯文:

昨日遊於江上,看見茂密修長的竹子數千株,竹林其間建有茅屋,隱隱有棋聲和茶香從中飄揚而出,心底為之暗暗高興.第二天路過前往拜訪那戶人家,看見琴、書、茶幾、坐席等壹應用具俱是壹塵不染,泛發出壹片豆綠的色彩,大約是竹子的翠綠光芒映射到其上的緣故。

靜靜地坐了許久,從竹葉的縫隙中向外面望去,看見了青翠的山和寬闊的大江,江上飄蕩著帆船和魚艇,又有壹叢叢的蘆葦洲,耕作著的人和前來送飯的婦女,還有兩個在沙灘上嬉戲的小孩兒,狗坐謹慎立在岸旁,就像壹個守護著的人。

這簡直就是小李將軍的畫中之意懸掛在竹枝和竹葉間.從外面往裏面,是壹種感受;從裏面望向外面又是壹種不壹樣的感受。

做學問的人的確能不同角度的思考看待事物,千秋萬代的作文章的方法不外乎也是這樣,那裏只是畫呢?

擴展資料:

壹、作品賞析

《遊江》為鄭燮先生作品,此作品講述鄭燮先生在江邊遊玩,感受美麗風景,人文的感受。作者既表達了對山水的喜愛,又從眼前的山水悟出了壹個哲理:作畫、寫文章,乃至做學問都應多角度,多層次地去思考或欣賞。

二、作者簡介

鄭板橋(1693-1765),原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官山東範縣、濰縣縣令,政績顯著,後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鄭板橋壹生只畫蘭、竹、石,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是清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圖》《清光留照圖》《蘭竹芳馨圖》《甘谷菊泉圖》《叢蘭荊棘圖》等,著有《鄭板橋集》。

三、刻苦習字

據說,鄭板橋早年學書相當刻苦,寫眾家字體均能神似,但終覺不足。有壹次,他竟在妻子的背上劃來劃去,揣摩字的筆畫和結構。

妻子不耐煩了,說:“妳有妳的體,我有我的體,妳老在人家的體上劃什麽?”這無意間說出的壹語雙關的話,使板橋恍然有悟:不能老在別人的體格上“規規效法”,只有在個人感悟的基礎上,另辟蹊徑,才能獨領風騷。

於是,他取黃庭堅之長筆劃入八分,誇張其擺宕,“搖波駐節”,單字略扁,左低右高,姿致如畫。又以畫蘭竹之筆入書,求書法的畫意。清人蔣士銓說他“寫字如作蘭,波磔奇古形翩翩”,生動地道出了“板橋體”的特質。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鄭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