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伯牙鼓琴的詩句 1.俞伯牙和鐘子期的詩文
原文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
伯牙鼓琴,誌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誌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伯牙遊於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於巖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鐘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誌,想象猶吾心也。
吾於何逃聲哉?”譯文 俞伯牙擅長彈琴,鐘子期擅長於傾聽。俞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裏想到高山,鐘子期聽了贊嘆道:“好啊!這琴聲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眼前!”俞伯牙心裏想到流水,鐘子期說:“彈得真好啊,這琴聲宛如奔騰不息的江河在我耳邊流淌!” 俞伯牙心裏想到什麽,鐘子期都能準確地說出他心裏想的。
鐘子期去世後,俞伯牙覺得世界上再也沒有比鐘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於是,他把自己最心愛的琴弦挑斷,把琴摔碎,終生不再彈琴。
伯牙在泰山的北面遊覽,突然遇到暴雨,在巖石下;心裏傷感,於是取過琴而彈了起來。起先是連綿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聲音。
每有曲子彈奏,鐘子期總能尋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嘆地說:“好啊,好啊!妳能聽出我的心意,想象出的景象就像我的心中的景象。
我到哪裏讓我的琴聲逃過妳的耳朵呢?” 此後,由於這個故事的來由,人們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難覓或樂曲高妙,便也有《高山流水》的古箏曲。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的知心朋友,同自己有***同語言的的人。
這個故事也是“知音”壹詞的由來。 《高山流水》,為中國十大古曲之壹。
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壹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鐘子期竟能領會這是 描繪“巍巍乎誌在高山”和“洋洋乎誌在流水”。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而與吾心同。”
鐘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
有同名電視劇《高山流水》。俞伯牙曾寫道: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
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 但見壹杯土,慘然傷我心! 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
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 子期子期兮,妳我千金義,歷盡天涯無足語,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有後人寫道: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風酒壹樽。
2.俞伯牙與鐘子期的詩句
兩人千古傳誦的詩篇: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據《呂氏春秋.本味篇》記載:伯牙鼓琴,鐘子期聽之,方鼓琴而誌在泰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時而誌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鐘子期死,伯牙摔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列子?湯問》的記載為: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誌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誌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在鐘子期墓前,伯牙曾經寫下了壹首短歌,來悼念自己的知音鐘子期: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壹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3.伯牙鼓琴詩意,字少
.原文伯牙子鼓琴,其友鐘子期聽之,方鼓而誌在泰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少選之間,而誌在流水,鐘子期復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鐘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為鼓琴者。非獨鼓琴若此也,賢者亦然。
雖有賢者,而無以接之,賢者奚由盡忠哉!驥不自至千裏者,待伯樂而後至也。譯文伯牙彈琴,他的朋友鐘子期欣賞音樂。
伯牙彈琴的時候,想著在登泰山。鐘子期高興說:“彈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見了壹座巍峨的泰山!”過了壹會兒,伯牙又想著流水,鐘子期又說:“彈得真好啊!我仿佛看到了汪洋的江海!”鐘子期患病死了,伯牙心裏非常悲傷,他把琴打破了,把琴弦也扯斷了,壹輩子都不再彈琴了,認為世上沒有值得他為之彈琴的人。
不僅彈琴是這樣,有才能的人也是這樣。雖然有有才德的人,但是沒有人與之交接,賢者又通過什麽(路徑)來盡忠呢。
良馬不是自己變成千裏馬的,而是等待伯樂然後變成千裏馬。
4.關於俞伯牙和鐘子期的古詩
1、《伯牙》 作者:王安石
千載朱弦無此悲,欲彈孤絕鬼神疑。故人舍我歸黃壤,流水高山深相知。
釋義:千年流傳的朱弦沒有這種悲哀,想彈孤絕之曲連鬼神都凝住了。故人舍我而去歸於黃土,妳我之間壹曲高山流水,現在也就只有我自己心裏是最清楚的啊!
2、《高山流水覓知音》
勢利交懷勢利心, 斯文誰復念知音!
伯牙不作鐘期逝, 千古令人說破琴。
摔碎瑤琴鳳尾寒, 子期不在對誰彈!
春風滿面皆朋友, 欲覓知音難上難。
3、《寫意二首》作者:牟融(唐)
寂寥荒館閉閑門,苔徑陰陰屐少痕。白發顛狂塵夢斷,
青氈泠落客心存。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風酒壹樽。
醉後曲肱林下臥,此生榮辱不須論。
蕭蕭華發滿頭生,深遠蓬門倦送迎。獨喜冥心無外慕,
自憐知命不求榮。閑情欲賦思陶令。臥病何人問馬卿。
林下貧居甘困守,盡教城市不知名。
擴展資料:
高山流水的由來:
“高山流水”典故最早見於《列子·湯問》。在人們的用典實踐中,這壹典故逐漸發展出七十余個典形和樂曲高妙、相知可貴、知音難覓、痛失知音、閑適情趣等典義,還存在典故反用現象。
《高山流水》,中國古琴曲,屬於中國十大古曲之壹。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壹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鐘子期竟能領會這是 描繪“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而與吾心同。”鐘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生不彈,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後世分為《高山》、《流水》二曲;另有同名箏曲《高山流水》,與古琴曲無傳承關系。
搜狗百科-高山流水
5.贊美俞伯牙、鐘子期絕世友誼的詩句
贊知音
伯牙善撫琴,子期最辨音,高山情依依,流水嘆古今.
高山可仰止,流水能賞意,人去琴無聲,琴在無人知.
題詩後
[唐]賈島
二句三年得,壹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
席間詠琴客
[唐]崔玨
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唯有河南房次律,始終憐得董庭蘭.
旅中懷孫路
[唐]貫休
暮塵微雨收,蟬急楚鄉秋.壹片月出海,幾家人上樓.
砌香殘果落,汀草宿煙浮.唯有知音者,相思歌白頭.
知音者誠希
[唐]韓愈
知音者誠希,念子不能別.行行天未曉,攜酒踏明月.
長安書懷呈知己
[唐]項斯
江湖歸不易,京邑計長貧.獨夜有知己,論心無故人.
壹燈愁裏夢,九陌病中春.為問清平日,無門致出身.
6.關於俞伯牙和鐘子期的古詩
1、《伯牙》 作者:王安石千載朱弦無此悲,欲彈孤絕鬼神疑。
故人舍我歸黃壤,流水高山深相知。釋義:千年流傳的朱弦沒有這種悲哀,想彈孤絕之曲連鬼神都凝住了。
故人舍我而去歸於黃土,妳我之間壹曲高山流水,現在也就只有我自己心裏是最清楚的啊!2、《高山流水覓知音》勢利交懷勢利心, 斯文誰復念知音!伯牙不作鐘期逝, 千古令人說破琴。摔碎瑤琴鳳尾寒, 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 欲覓知音難上難。
3、《寫意二首》作者:牟融(唐)寂寥荒館閉閑門,苔徑陰陰屐少痕。白發顛狂塵夢斷,青氈泠落客心存。
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風酒壹樽。醉後曲肱林下臥,此生榮辱不須論。
蕭蕭華發滿頭生,深遠蓬門倦送迎。獨喜冥心無外慕,自憐知命不求榮。
閑情欲賦思陶令。臥病何人問馬卿。
林下貧居甘困守,盡教城市不知名。
7.俞伯牙和鐘子期的詩文
原文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誌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誌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伯牙遊於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於巖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鐘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誌,想象猶吾心也。吾於何逃聲哉?”
譯文
俞伯牙擅長彈琴,鐘子期擅長於傾聽。俞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裏想到高山,鐘子期聽了贊嘆道:“好啊!這琴聲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眼前!”俞伯牙心裏想到流水,鐘子期說:“彈得真好啊,這琴聲宛如奔騰不息的江河在我耳邊流淌!” 俞伯牙心裏想到什麽,鐘子期都能準確地說出他心裏想的。鐘子期去世後,俞伯牙覺得世界上再也沒有比鐘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於是,他把自己最心愛的琴弦挑斷,把琴摔碎,終生不再彈琴。
伯牙在泰山的北面遊覽,突然遇到暴雨,在巖石下;心裏傷感,於是取過琴而彈了起來。起先是連綿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聲音。每有曲子彈奏,鐘子期總能尋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嘆地說:“好啊,好啊!妳能聽出我的心意,想象出的景象就像我的心中的景象。我到哪裏讓我的琴聲逃過妳的耳朵呢?”
此後,由於這個故事的來由,人們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難覓或樂曲高妙,便也有《高山流水》的古箏曲。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的知心朋友,同自己有***同語言的的人。這個故事也是“知音”壹詞的由來。
《高山流水》,為中國十大古曲之壹。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壹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鐘子期竟能領會這是 描繪“巍巍乎誌在高山”和“洋洋乎誌在流水”。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而與吾心同。”鐘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有同名電視劇《高山流水》。
俞伯牙曾寫道: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
但見壹杯土,慘然傷我心! 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
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
子期子期兮,妳我千金義,歷盡天涯無足語,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有後人寫道:
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風酒壹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