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壹代傾城逐浪花,吳宮空自憶兒家。
西施越溪女,出自苧蘿山。
姑蘇臺上烏棲時,吳王宮裏醉西施。
漢和番昭君去,越吞吳西子歸。
西施
[唐]羅隱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解析: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壹上來,詩人便鮮明地擺出自己的觀點,反對將亡國的責任強加在西施之類婦女身上。這裏的“時”,即時會,指促成家國興亡成敗的各種復雜因素。“自有時”表示吳國滅亡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應歸咎於西施個人,這無疑是正確的看法。有人認為這裏含有宿命論成分,其實是出於誤解。“何苦”,勸解的口吻中含有嘲諷意味:妳們自己誤了國家大事,卻想要歸罪壹個弱女子,真是何必呢!當然,挖苦的對象並非壹般吳人,而是吳國統治者及其幫閑們。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後面這兩句巧妙地運用了壹個事理上的推論:如果說,西施是顛覆吳國的罪魁禍首,那麽,越王並不寵幸女色,後來越國的滅亡又能怪罪於誰呢?尖銳的批駁通過委婉的發問語氣表述出來,絲毫不顯得劍拔弩張,而由於事實本身具有堅強的邏輯力量,讀來仍覺鋒芒逼人。
五美吟·西施
[清]曹雪芹
壹代傾城逐浪花,吳宮空自憶兒家。
效顰莫笑東村女,頭白西邊上浣紗。
解析:
“壹代”二句:意思是,壹代絕色的美女終於如浪花般消失,她在吳宮裏白白地想念兒時的家鄉了。越國滅吳國後,西施的命運有二說:壹說重歸範蠡,跟著他遊江海去了;壹說吳亡,沈西施於江,以報答被夫差沈屍於江中的伍子胥。詩中只是泛說逝去。傾城,絕色美女的代稱,也叫“傾國”。語本漢代李延年的詩歌。見《漢書·外戚傳》。憶兒家,明代梁辰魚據西施傳說所編的《浣紗記》中有“思憶”壹折,只寫她在吳宮時回憶在浣紗溪與範蠡戀愛的事。
效顰:相傳西施家鄉東村有女子,貌醜,人稱東施,因見西施“捧心而顰(皺眉)”的樣子很美,也學著捧心而顰,結果反而更醜。出自《莊子·天運》。浣紗,西施和她家鄉的女子曾在若耶溪邊漂洗過棉紗。唐代王維《西施詠》:“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又《洛陽女兒行》:“誰憐越女顏如玉,貧賤江頭自浣紗。”《五美吟·西施》的後兩句即取此二首詩意。但王維的詩說西施已享盡榮華,而舊伴卻仍須辛苦浣紗;此詩卻說西施雖美,已如流水逝去,而東村女雖醜尚能活到白頭。
詠苧蘿山
[唐]李白
西施越溪女,出自苧蘿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
浣紗弄碧水,自與清波閑。
皓齒信難開,沈吟碧雲間。
勾踐徵絕艷,揚蛾入吳關。
提攜館娃宮,杳渺詎可攀。
壹破夫差國,千秋竟不還。
解析:
西施是越國溪邊的壹個女子,出身自苧蘿山。她的魅力過去今天都在流傳,荷花見了她也會害羞。她在溪邊浣紗的時候撥動綠水,自在的像清波壹樣悠閑。確實很少能見她笑起來露出潔白的牙齒,壹直像在碧雲間沈吟。越王勾踐征集全國絕色,西施揚起娥眉就到吳國去了。她深受吳王寵愛,被安置在館娃宮裏,渺茫不可覲見。等到吳國被打敗之後,竟然千年也沒有回來。
烏棲曲
[唐]李白
姑蘇臺上烏棲時,吳王宮裏醉西施。
吳歌楚舞歡未畢,青山欲銜半邊日。
銀箭金壺漏水多,起看秋月墜江波。
東方漸高奈樂何!
解析:
日落烏棲時分,姑蘇臺上吳宮的輪廓和宮中美人西施醉態朦朧。
輕歌曼舞,朱顏微酡,吳王的享樂還正處在興奮之中,卻忽然發現西邊的山峰已經吞沒了半輪紅日,暮色就要降臨了。
吳王與西施尋歡作樂已慢慢進入尾聲。銅壺漏水越來越多,銀箭的刻度也隨之越來越上升,壹輪秋月越過長空,天色已近黎明。
水仙子懷古
[元]張可久
秋風遠塞皂雕旗,明月高臺金鳳懷。
紅妝肯為蒼生計,女妖嬈能有幾?
兩蛾眉千古光輝:漢和番昭君去,越吞吳西子歸。戰馬空肥。
解析:這首曲子熱情歌頌了王昭君和西施“為蒼生計”的胸懷。作者認為她們是“千古光輝”的傑出女性。結尾“戰馬空肥”四個字,簡潔有力地點出了全曲的主題——斥責、抨擊喪邦亡國的昏君奸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