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銅鼓舞的風格特征

銅鼓舞的風格特征

銅鼓舞是鼓手有節奏地擊鼓的壹種舞蹈,舞蹈者的動作和隊形變化是由鼓的節奏變化引起的。按形式分有六七種特色動作。每壹個動作都有不同的步驟和節拍,不同的風格。銅鼓舞中的群舞,以固定的壹群青年男女組成壹個圓圈。其陣型也有半圓、單線、垂直、跨跳、方形等。舞步矯健,舞步粗獷靈活,動作幅度大,意境飽滿。鼓手跳到高潮時,往往伴隨著歡快的喊聲和興奮的叫聲。跌宕起伏的情感和動人的場面,充分體現了當地人民豪放淳樸的民族性格,表達了他們純真快樂的思想感情。各族銅鼓舞

苗族銅鼓多在盛大節日中表演,如“吃臟”、“苗年”、“蘆笙節”等。銅鼓架設在場地中央,由壹名鼓手敲鼓,另壹人手持特制木桶,放在銅鼓後面,時間近,距離遠,以增強音樂效果。舞者人數不限,往往數百或數千人,他們組成幾個大圓圈,與銅鼓的打擊樂變化相互呼應,表演以日常工作生活為內容的舞蹈。苗族銅鼓的擊鼓方法壹般有固定鼓、念、喊。因為群眾對這些鼓的內容和讀法非常熟悉,所以鼓就有了鼓語的特點。鼓手用雙槌擊鼓有特殊的讀音:“咚”是右手擊鼓,“嘎”是左手擊鼓沿,“得”是兩槌擊鼓。比如“翻高豆”就是“趕斑鳩”的意思。舞蹈顯示,農民們聽說會飛的斑鳩在挖大豆種子來啄它們,於是騎馬到田裏驅趕斑鳩。舞蹈動作包括:在地面邊緣接住斑鳩,擡腿,騎馬,拍手,轉身,蹲下接住斑鳩。另壹個例子是平楞盤拉冬高東,在苗語中是歡迎舞蹈的意思,表示主人用舞蹈歡迎客人。據說這種鼓點的靈感來源於山裏啄木鳥啄木的聲音。客人到了,主人和迎賓在路兩旁,拍手跳舞,歡迎客人進村。還有的表現打獵歸來的孩子放鴨捉蝦蟹,在吃臟肉中表演祭祀刀舞,都有不同的讀鼓方法和苗鼓詞。

姚的銅鼓舞十分壯觀:大年初壹,十幾面甚至幾十面銅鼓壹字排開,每面鼓邊打邊舞;中間還有壹個直徑不小於60厘米的大木鼓,全場鼓聲震天,時間緩慢。壯族銅鼓有男、女之分。跳舞時分為兩部分,中間是壹面大皮鼓,主要表演並配以男女銅鼓,別有壹番韻味。

布依族銅鼓經常在喪葬儀式中表演。當村裏的老人去世時,兩個舞者隨著銅鼓和皮鼓的鼓點緩緩起舞,悼念死去的老人。通常,跳銅鼓時,常與刷舞壹起表演,稱為銅鼓刷舞。舞蹈中銅鼓與毛筆的聲音交織在壹起,表演別具壹格,增添了濃郁的民族色彩。水族有過完節的習俗,在水語裏叫借節。這是收獲後的盛大節日。以前是農歷八九月,後來改為十壹月第壹個亥日。屆時,所有的村莊都將敲起銅鼓慶祝節日,活動的場地將被稱為端坡。人們會隨著銅鼓、皮鼓和蘆笙的音樂在會場上載歌載舞。

是壹種與敲銅鼓有相同特征的舞蹈,流行於我國南方和西南地區的苗族、壯族、瑤族、水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中。銅鼓刻有花紋,曲腰,中空無底,邊上有4耳供懸掛,鼓重數十公斤。銅鼓舞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文化遺產。春秋中期雲南楚雄出土的銅鼓,距今2600多年。這是世界上發現的最古老的銅鼓。在晉寧石寨山漢墓出土的壹件銅鼓殼容器的暈紋上,有三個男子在銅鼓上跳舞,廣西花山的巖畫上也繪有壯族先民圍著銅鼓歡呼的舞蹈圖像。

廣西南丹縣附近山區的瑤族人民每年春節都會敲鑼打鼓來慶祝這個節日。到時候,幾個銅鼓會壹字排開,掛在木架上。每個銅鼓都會被鼓手右手拿著木槌,左手拿著小木棍,另壹手拿著木桶擊打。隨著鼓的節奏,木桶會被送到銅鼓的鼓口,它的* * *聲會被帶走。在銅鼓隊的伴奏下,壹名舞蹈演員雙手持鼓槌,圍著壹面大木鼓翩翩起舞。鼓的直徑約為60厘米,高1米。鼓點節奏復雜,動作穩中有變,場面壯觀。

黔南水族在農歷十壹月以銅鼓載歌載舞的方式慶祝水族春節,舞蹈動作開放多變,自由自在。布依族有壹種“銅鼓刷舞”。每年四月初八,七月十五或農歷春節,青年男女聚在壹起,拿著毛筆或竹竿,隨著銅鼓的節奏互相敲打。

在橫跨雲南、廣西兩省的民族村舍裏,不僅有圍著銅鼓跳舞的人,還有左手拿著小銅鼓,右手打著拍子跳舞的男人。跳舞時以扭腰胯為主,動作簡單有力。

廣西東蘭、馬山、都安等地的壯族銅鼓在春節期間表演。舞蹈時懸掛兩個銅鼓,分為男鼓和女鼓。中間壹人打大皮鼓跳舞,配以男女鼓,動作變化很大。至今,廣西西部山區的壯族農民都聚集在山頂,以銅鼓比賽為樂。他們的表演多為民間傳說和故事,如《瓦缸夫人守山寨》、《趕山鞭》等,並打銅鼓伴奏歌舞。

文山壯族銅鼓舞

因為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靠近廣西壯族自治區,所以雲南彜族和廣西彜族的銅鼓舞同源,動作相似。廣西的銅鼓舞是在節日或葬禮上跳的。跳舞時壹人打鼓,男的在外圈,女的在內圈,圍著銅鼓,隨著鼓的節奏跳舞。舞步就像爬山路。每走壹步,膝蓋就頻繁顫抖,很奇怪。臺階分六種,即兩步、三步、四步、六步、八步。在最後壹拍,腳向前踢。男女共舞時,互相牽著手,前後搖擺。男人壹個人排長隊跳舞的時候,每人拿壹把折扇,在前面和胸前彎曲。舞蹈動作比較簡單,主要是隊形的變化,節奏由慢變快,到高潮結束。廣南那灑鎮馬貴村壯族銅鼓舞完整地保存了12套舞蹈動作,反映了壹年中12個月不同的制作內容。

春節期間的文山壯族銅鼓比賽,壯觀而刺激。銅鼓比賽以紅水河為界。各村銅鼓隊背著各自的銅鼓在河堤旁的山頂上,兩岸隔江遙遙相對。比賽開始,擊鼓的運動員精神飽滿,奮力壹擊,鼓聲震天動地。助理搭檔拿著草帽,給鼓手扇風加油,喊著好玩。圍觀者遍布山野,夜晚火把川流不息,場面極為壯觀。比賽以銅鼓聲音最大,擊鼓時間最長獲勝。雙方經常打到銅鼓聲嘶力竭,壹方放棄。然後人群滿意地唱著山歌,排好隊,高高興興地回到寨子。

現在,流傳在壯族地區的銅鼓通常掛在村口的大榕樹下,由四個小夥子敲著,作為伴奏。前面有壹個很大的皮鼓,是壹個老鼓手雙手拿著棍子敲的。他是這個舞蹈的主要演員。他壹邊打鼓壹邊跳舞,有正面打、擡腿打、轉身、轉身等各種擊鼓動作。節奏由慢變快,舞步靈活敏捷。另外兩個男生,壹個左肩扛著竹筒,右手拿著竹簽,敲著竹筒手舞足蹈,另壹個戴著雨帽,為鼓手扇風手舞足蹈。他們三人相互共舞,與自然相協調。場面熱烈,氣氛歡騰。

舞蹈評價

銅鼓舞是少數民族的集體舞。舞者圍成壹個圈,跟著鼓的節奏,逆時針跳舞。壹組舞步之後,他們跳另壹組。內容都是壯族、彜族農業生產生活的反映,麻栗坡、富寧等幾個村落的銅鼓主要用於祈雨、求豐收、老人喪事等民俗活動。壯族、彜族銅鼓流傳廣泛,動作簡單,舞蹈詞匯豐富。壯族銅鼓表演時,壹個人敲打銅鼓,另壹個人借助木盒形成* * *狀,這在其他音樂表演中是沒有的。

彜族的銅鼓表演是壹絕。壹個人可以用男女兩側的銅鼓演奏十二音組合,簡稱十二音。據說男鼓代表太陽,女鼓代表月亮,十二音代表壹年的十二個月。因此,彜族銅鼓還蘊含著當地民族的歷法文化內容,積澱著壯、彜族先民對自然、祖先的崇拜,維系著民族的生存和發展等諸多歷史文化內涵,具有鮮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

銅鼓和銅鼓是青銅時代的文物和發展。古代農耕民族和沿海漁民的文化創造積澱在銅鼓上,我們也可以在今天的民間舞蹈中發掘遺跡。主要流傳在壯、苗、彜、瑤、水、布依等民族中,是現今較為偏僻的山村。銅鼓是銅鼓的主要表演形式,配以蘆笙、鼓等樂器,壹般在節日時表演。各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節日和活動,舞蹈方式和風格也各有特色。他們從不同方面繼承了古代銅鼓鼓的功能和樂舞的習俗,不斷輸入新的文化創造。

舞蹈表演

每年農歷六月十五,數百名彜族群眾跳《妻美》和敲銅鼓取樂,舞三天三夜。

銅鼓舞是壹種載歌載舞的群眾性自娛性舞蹈。男女皆可參加,人數不限。舞蹈的風格和節奏是獨壹無二的。以胸、腰、胯的大幅扭動為基礎,舞蹈風格清新簡約。步伐並不復雜,基本上是壹步壹個腳印,向前或側向移動,膝蓋隨著扭動彎曲拉伸。時而牽手,時而左右手交替上下擺動。這個人左手拿著銅鼓,右手敲著。男女的步驟是壹樣的。跳舞時唱歌,跳到高潮時叫喚,情緒激動。

因為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靠近廣西壯族自治區,所以雲南彜族和廣西彜族的銅鼓舞同源,動作相似。廣西的銅鼓舞是在節日或葬禮上跳的。跳舞時壹人打鼓,男的在外圈,女的在內圈,圍著銅鼓,隨著鼓的節奏跳舞。舞步就像爬山路。每走壹步,膝蓋就頻繁顫抖,很奇怪。臺階分六種,即兩步、三步、四步、六步、八步。在最後壹拍,腳向前踢。男女共舞時,互相牽著手,前後搖擺。男人壹個人排長隊跳舞的時候,每人拿壹把折扇,在前面和胸前彎曲。舞蹈動作比較簡單,主要是隊形的變化,節奏由慢變快,到高潮結束。

苗族銅鼓舞中有男女共舞。跳舞時,鼓是懸空的,壹個鼓手左手拿著木棍敲打腰部。發音清脆,右手用鼓錘敲打鼓面中心。發音有力,節奏多為拍子和拍子。鼓手邊打邊跳,隨著節奏擡腿,大家圍著跳。隨著千變萬化的節奏,他進進出出,進退自如。其動作多為狩獵生活、農耕生活和模擬動物形態,如騎馬捉斑鳩、釣魚、釣蝦等。苗族銅鼓舞節奏強烈,手臂多前後或左右擺動。

銅鼓伴奏用的銅鼓大小不壹,形成壹套,大鼓為“女”,小鼓為“男”。鼓手右手持壹根軟木棍,交替敲打兩個相對的鼓面,鼓手左手持壹根竹竿,敲打小鼓梆。鼓手不參與舞蹈。

相關資料

在古代,銅鼓有多種用途。它們不僅是樂器、祭器和禮器,也是權力和財富的象征。清朝以後,它們仍被用於祈求神靈、祭祀、治病、喪葬和娛樂等活動,鼓被用來傳遞信息。收藏或仍在使用的銅鼓多為出土文物或傳世古物,件件都是紋飾精美、造型精美的藝術品。如鼓面中央有太陽圖案,周圍有青蛙、蟾蜍、蒼鷺,鼓體上有羽毛舞蹈圖案、人種圖案或全身雲紋。銅鼓上的裝飾圖案給人壹種神秘莫測的感覺,吸引著人們去探究它的內涵。

今天出土的銅鼓與少數民族保存的銅鼓在形狀和裝飾上都有所不同,反映了當時當地人民的社會生活、風俗習慣和宗教意識,有助於我們探索中世紀銅鼓文化的遺跡。如蛙飾:多為立體造型,四個均勻地鑄於鼓面邊緣,反映了古代農耕民族對蛙的重視及其圖騰崇拜。壯族人至今還有祭祀青蛙的節日,認為青蛙是雷神的女兒,通過它們可以祈求雷神給人們帶來風調雨順、農業豐收。再比如太陽紋:與古人的太陽崇拜有關。在廣西寧明著名的花山巖畫上,有很多這種類型的銅鼓和銅鼓的場景。

畫面上,河邊擺放著銅鼓,許多人物以同樣的姿勢,朝著同壹個方向歡呼,仿佛在敲鑼打鼓,跳舞祭拜河神。再比如廣西博物館的世界最大銅鼓:直徑166 cm,重300 kg。鼓表面的中心是太陽圖案,銅鼓上的路祥圖案被認為是水鶴和白鷺。水鶴能測風雨,白鷺善捕魚,以寄托漁民海上平安豐收的願望。羽人的舞蹈圖案和競速圖案是對當時歌舞娛樂和賽龍舟的描述。這些圖案有助於研究古代習俗和舞蹈文化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