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壹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壹種活動。漢族和壹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壹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的由來與傳說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壹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壹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壹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壹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於寒食,有這樣壹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壹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壹直追隨著他。其中壹人叫介子推。有壹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壹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壹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禦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壹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壹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壹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壹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裏好象有什麽東西。掏出壹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壹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壹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壹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壹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壹下枝,編了壹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面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壹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壹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壹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蕩秋千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壹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壹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壹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壹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壹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詩句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閭門即事》
(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清明》
(宋)王禹俏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蘇堤清明即事》
(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寒食上冢》
(宋)楊萬裏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
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壹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明)高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清江引 清明日出遊》
(明)王磐
問西樓禁煙何處好?
綠野晴天道。
馬穿楊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清明對聯
春風重拂地;
佳節倍思親。
燕子來時春社;
梨花落後清明。
三月光陰槐火換;
二分消息杏花知。
相逢馬上紛桃雨;
喜見樹前鬧杏花。
清風明月本無價;
近水遙山皆有情。
槐火光陽春替換;
杏花消自雨傳知。
睹物思親常入夢;
訓言在耳猶記心。
杏酪榆羹當來次第;
石泉槐火夢到賞時。
百六日佳晨杏酪榆羹何處夢;
甘四番花信石泉槐火為誰新。
煙景催槐葉;
風期數楝花。
山清水秀風光好;
月明星稀祭掃多。
年年祭掃先人墓;
處處猶存長者風。
禁火今年逢節早;
飛花鎮日為誰忙。
寒食雨傳百五日;
花信風來廿四春。
春風已解千層雪;
後輩難忘先烈恩。
流水夕陽千古恨;
春風落日萬人思。
春回大地九千萬裏寒食雨;
日暖神州二十四番花信風。
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重陽”源出《周易》,其中以壹、三、五、七、九等單數為陽數,兩九相重,即為“重陽”。重陽節又名九月九、重九、茱萸節、菊花節。
重陽節由來已久,屈原《遠遊》詩就有詠重陽節的詩句“集重陽入帝宮兮”。據晉人葛洪《西京雜記》載:“漢武帝宮人佩蘭,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蓋相傳自古未知其由”。從某種意義上說,重陽節可能起源於秋遊祛災的風俗,後來才演變為九月九登高活動。民間有重陽節起源於“桓景避災”的傳說。梁代吳均《續齊諧記·九日登高》載,東漢汝南桓景,訪名道費長房為師,遊學累年。費長房預測到九月九日桓景汝南家中有難,讓他回去與家人壹起做絳囊,內放茱萸,帶在身上,遠山登高,並飲菊花酒。桓景遂依計而行,攜全家出遊。回來後,家中所有牲畜皆死,方知躲過壹場災難。自此九月九登高避難、佩茱萸囊飲菊酒的習俗流傳開來,遂成重陽佳節。
天高雲淡、秋高氣爽的季節,攜親邀友登高望遠,令人心曠神怡,豪情滿懷。登高之俗起源很早,可追溯到戰國時。重九登高始於西漢,據葛洪《西京雜記》載:“三月上已,九月重陽,士女遊戲,就此祓楔登高。”魏晉南北朝及隋唐詩人所寫重陽詩中,無不提及登高,可見此時登高已有遊樂內容。民間的習俗壹般是登高飲酒,賦詩作文壹。如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
詩中勾畫出壹幅重陽登高和佩戴茱萸的風俗畫卷。茱萸香味濃郁,重陽節佩戴茱萸既可以避邪求吉,又可以抵禦秋天寒氣。民間還在院子或井旁栽種茱萸,以避邪驅毒。
重陽佳節,菊花盛開,賞菊飲酒,成為重陽節的壹大快事。《東京夢華錄》記有“九月重陽,都下賞菊”的盛況。菊花是中國傳統名花,氣味芬芳,品質高潔,金秋九月盛開,品種繁多,爭奇鬥艷,可謂美不勝收,因而九月又稱“菊月”,重九也叫“菊花節”。關於賞菊飲酒,當屬晉代的陶淵明最為有名。據說重陽節陶公家中無酒,便坐在庭院的菊花叢中,迫切地等待太守王弘差人送酒來,此事成壹段佳話,被後人吟詠不絕。唐代詩人陸龜蒙有“正被繞籬荒菊笑,日斜還有白衣來”的詩句,就描繪了此情此景。菊花酒是把菊花放入酒中泡制而成的壹種酒,唐宋時期重陽飲菊酒已蔚然成風。宋代詞人李清照《醉花陰·重陽》雲: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詞中壹個“愁”字定了基調,淋漓盡致地抒發了重陽孤獨壹人賞菊的淒涼心情。
毛澤東詠的《采桑子·重陽》: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壹年壹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裏霜。
詩中充滿了雄視千古的豪邁情懷,成為不朽佳作。古往今來燦若星海的詠菊詩篇為重陽佳節增添了絢爛的文學韻味。
九月初九,出遊登高、佩茱萸、賞菊、飲菊花酒,同時還要吃重陽糕。重陽糕是由漢代的“蓬餌”發展而來,唐代時稱重陽糕。“糕”與“高”諧音,蘊含著步步高之意;此日無法登高的人遂吃重陽糕代表登高,以彌補心中的遺憾。明清稱之為“花糕”,上綴栗子、棗子,斑斕如花。民國年間,重陽糕的糕面印雙羊,取“重陽”之意。重陽糕不僅自家食用,還饋送親友,稱“送糕”;並請出嫁女兒回家省親食糕,故重陽節又稱“女兒節”。
重陽吃蟹也是人們又壹習俗。秋風壹刮,螃蟹膏黃肉厚,正可壹飽口福。而今重陽節已與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優良傳統結合起來,取“久久”長壽之意,又因九為陽之極,象征長壽,因此重陽節又被定為“老人節”。有的地方還有重陽祭祀的習俗,如膠東祭財神,長島祭祖,各行業祭祀行業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