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全才
拼音:wén wǔ quán cái
解釋:文才與武功同時具備的人才。
出處:《舊五代史·和凝傳》:“和公文武全才而有誌氣,後必享重位,爾宜謹事之。”
示例:那是難得的壹位~啦。 郭沫若《孔雀膽》第壹幕
近義詞:文武雙全、能文能武
反義詞:壹無所能、有勇無謀
語法:作謂語、定語、賓語;指能文能武
能文能武
拼音:néng wén néng wǔ
解釋:既有文才,又通武藝。現常指既能動筆又有實際工作能力。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楔子:“則為那善文能武人千裏。”
示例:如今知道朝裏那些老爺們都是~,出力報效,所到之處,早已消滅了。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壹○七回
近義詞:文武雙全、能文善武
反義詞:不文不武
歇後語:被窩裏放屁
語法:作謂語、賓語;指人文武雙全
能文善武
拼音:néng wén shàn wǔ
解釋:能:能夠,信任。指人文武雙全。
出處:元·紀君祥《趙氏孤兒》第四折:“憑著我能文善武才人敵,俺父親將我來許。”
示例:爭羨道,~的小郎君。
明·淩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17卷
近義詞:能文能武
反義詞:不文不武
語法:作謂語、賓語;指人文武雙全
文武雙全
拼音:wén wǔ shuāng quán
解釋:文:文才;武:武藝。能文能武,文才和武藝都很出眾。
出處:《舊唐書·李光弼傳》:“蘊孫、吳之略、有文武之才。”
示例:此人姓姜,名維,字伯約,天水冀人也;事母至孝,~,智勇足備,真當世之英傑也。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三回
近義詞:文武全才、能文能武
反義詞:不文不武
歇後語:孔夫子掛腰刀
語法:作謂語、定語、賓語;指能文能武
2.描寫文武雙全的四字詞語兼資文武:兼:兼有;資:才能。既有文才,又有武略。形容文武雙全。
能文善武:能:能夠,信任。指人文武雙全。
文通武達:以文學通登顯貴,以武略位居達官。指不管學文學武,只要為國出力,就都有前途。也形容文武雙全的人。
文武皇皇:皇皇:非常顯赫的樣子。形容文武雙全,非常顯赫。
文武兼備:同時具有文才和武才,文武雙全。亦作“文武兼濟”、“文武兼全”。
文武兼濟:同時具有文才和武才。指文武雙全。
文武兼全:同時具有文才和武才。指文武雙全。
3.形容人文武雙全的成語才兼文武 指人具有文武兩方面的才能。
文武之道,壹張壹弛 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意思是寬嚴相結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國家的方法。現用來比喻生活的松緊和工作的勞逸要合理安排。
文武雙全 文:文才;武:武藝。能文能武,文才和武藝都很出眾。
聖神文武 稱頌帝王或傑出人物之詞。
文武差事 喻明劫暗偷。
文武兼備 同時具有文才和武才,文武雙全。亦作“文武兼濟”、“文武兼全”。
文武全才 文才與武功同時具備的人才。
4.形容文武雙全的詩句有哪些1.《三國演義》詩壹(頌關羽):
漢末才無敵,雲長獨出群, 神威能奮武,儒雅更知文。
天日心如鏡,《春秋》義薄雲, 昭然垂千古,不止冠三分。
2.《三國演義》詩二(頌姜維)
天水誇英俊,涼州產異才。系從尚父出,術奉武侯來。
大膽應無懼,雄心誓不回。成都身死日,漢將有余哀。
3.《三國演義》詩三(頌鄧艾)
自幼能籌畫,多謀善用兵。凝眸知地理,仰面識天文。
馬到山根斷,兵來石徑分。功成身被害,魂繞漢江雲。
4.《三國演義》詩四(頌周瑜)
赤壁遺雄烈,青年有俊聲。弦歌知雅意,杯酒謝良朋。
曾謁三千斛,常驅十萬兵。巴丘終命處,憑吊欲傷情。
5.李白《俠客行》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壹人,千裏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5.形容文武雙全的詞語兼資文武:兼:兼有;資:才能。既有文才,又有武略。形容文武雙全。
能文善武:能:能夠,信任。指人文武雙全。
文通武達:以文學通登顯貴,以武略位居達官。指不管學文學武,只要為國出力,就都有前途。也形容文武雙全的人。
文武皇皇:皇皇:非常顯赫的樣子。形容文武雙全,非常顯赫。
文武兼備:同時具有文才和武才,文武雙全。亦作“文武兼濟”、“文武兼全”。
文武兼濟:同時具有文才和武才。指文武雙全。
文武兼全:同時具有文才和武才。指文武雙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