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滕文公上》載,“禹疏九河……八年於外,三過家門而不入”。
《史記·夏本紀》載,“禹……居外十三年,過門而不入”。
古時候,洪水泛濫,為了讓人們能過上安定的生活,舜帝派大禹去整治洪水。大禹壹去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
第壹次是在四年後的壹個早晨。大禹走近家門,聽見母親的罵聲和兒子的哭聲,大禹想進去勸解,又怕更惹惱了母親,嘮叨起來沒完,耽擱了治水的時辰,於是就悄悄地走開了。
治水六七年後,大禹第二次經過家門。那天中午,大禹剛登上家門口的小丘,就看見家裏煙囪冒出的裊裊炊煙,又聽見母親與兒子的笑聲,大禹放心了。為了治水大業,他還是饒過家門,趕緊向工地奔去。
又過了三四年,壹天傍晚,大禹因治水來到家的附近。突然天下起了滂沱大雨,大禹來到自己家的屋檐下避雨,只聽見屋裏母親在對兒子說:“妳爹爹治平了洪水就回家。”大禹聽得非常感動,更堅定了治水的決心,立刻又轉身上路了。
這些記載都是頌揚大禹壹生為公,竭盡全力治理洪水,解除民眾受水患所苦的崇高行為。據說,禹妻塗山氏生啟時,禹也壹直在外治水。禹的這種大公無私的精神,受到了民眾的贊揚,也為舜所重視。所以舜在晚年舉薦禹為繼承人,並把首領的位置禪讓給禹。
後來,人們用三過家門而不入來表示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