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三國演義八有關的成語故事?

三國演義八有關的成語故事?

① 水滸傳。三國演義四字成語故事各8個

三顧茅廬

樂不思蜀

七步成詩

錦囊妙計

望梅止渴

才高八鬥

吳下阿蒙

大器晚成

三國的

大刀闊斧

鞍馬勞倦

報仇雪恥

逼上梁山

風草兵甲

頓口無言

杯蛇鬼車

鼎分三足

水滸的

② 與三國演義相關的成語故事

1、髀肉復生(劉備):形容長期清閑,事業毫無成就。

2、後患無窮(劉備):指給將來留下的禍患無窮無盡。

3、如魚得水(劉備與諸葛亮):比喻得到了與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對自己非常合適的環境。

4、三顧茅廬(劉備與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後用來比喻多次專誠拜訪。

5、初出茅廬(諸葛亮):形容剛出來做事,缺乏實際經驗,比較幼稚。

6、虎踞龍盤(諸葛亮):形容南京地勢的雄偉。

7、集思廣益(諸葛亮):指集中眾人的意見,擴大工作的效果。

8、鞠躬盡瘁(諸葛亮):形容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9、空城計(諸葛亮):指壹種作戰方法。

10、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③ 三國演義中的成語故事

桃園結義,大意失荊州,火燒連營,草船借箭,三顧茅廬,

畫餅充饑,望梅止渴,妄自菲薄,智取陳倉,七擒七縱,

1、草船借箭 cǎo chuǎn jiè jiàn:

三國時期,曹操率大軍想要征服東吳,孫權、劉備聯合抗曹。孫權手下有位大將叫周瑜,智勇雙全,可是心胸狹窄,很妒忌諸葛亮(字孔明)的才幹。因水中交戰需要箭,周瑜要諸葛亮在十天內負責趕造十萬支箭,哪知諸葛亮只要三天,還願立下軍令狀,完不成任務甘受處罰。

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萬支箭,正好利用這個機會來除掉諸葛亮。於是他壹面叫軍匠們不要把造箭的材料準備齊全,另壹方面叫大臣魯肅去探聽諸葛亮的虛實。

魯肅見了諸葛亮。諸葛亮說:“這件事要請妳幫我的忙。希望妳能借給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個軍士,船要用青布慢子遮起來,還要壹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兩邊。不過,這事千萬不能讓周瑜知道。”

魯肅答應了,並按諸葛亮的要求把東西準備齊全。兩天過去了,不見壹點動靜,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請魯肅壹起到船上去,說是壹起去取箭。魯肅很納悶。

諸葛亮吩咐把船用繩索連起來向對岸開去。那天江上大霧迷漫,對面都看不見人。當船靠近曹軍水寨時,諸葛亮命船壹字兒擺開,叫士兵擂鼓吶喊。曹操以為對方來進攻,又因霧大怕中埋伏,就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點般的箭紛紛射在草把子上。過了壹會,諸葛亮又命船掉過頭來,讓另壹面受箭。

太陽出來了,霧要散了,諸葛亮令船趕緊往回開。這時船的兩邊草把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滿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總***超過了十萬支。魯肅把借箭的經過告訴周瑜時,周瑜感嘆地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不如他。”

2、三顧茅廬sān gù máo lú: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三國時著名謀土)和司馬徽(三國時著名謀士)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現今湖北襄陽縣)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

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看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遊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壹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過了壹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

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壹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壹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地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壹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壹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誌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敦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

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壹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裏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敦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

3、七擒七縱qī qín qī zòng:

公元225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了鞏固後方,率領軍隊南征。正當大功告成準備撤兵的時候,南方彜族的首領孟獲,糾集了被打敗的散兵來襲擊蜀軍。

諸葛亮得知,孟獲不但作戰勇敢,意誌堅強,而且待人忠厚,在彜族中極得人心,就是漢族中也有不少人欽佩他,因此決定把他爭取過來。

孟獲雖然勇敢,但不善於用兵。第壹次上陣,見蜀兵敗退下去,就以為蜀兵不敵自己,不顧壹切地追上去,結果闖進埋伏圈被擒。孟獲認定自己要被諸葛亮處死,因此對自己說,死也要死得像個好漢,不能丟人。不料諸葛亮親自給他松綁,好言勸他歸順。

孟獲不服這次失敗,傲慢地加以拒絕。諳葛亮也不勉強他,而是陪他觀看已經布置過的軍營,之後特意問他:“妳看這軍營布置得怎麽樣?”孟獲觀看得很仔細,他發現軍營裏都是些老弱殘兵,便直率他說:“以前我不知道妳們虛實,給妳贏了壹次,現在看了妳們的軍營,如果就是這樣子,要贏妳並不難!”

諸葛亮也不作解釋,笑了笑就放孟獲回去。他料定盂獲今晚準來偷營,當即布置好埋伏。孟獲回去後,得意洋洋地對手下人說,蜀軍都是些老弱殘兵,軍營的布置情況也已經看清楚,沒有什麽了不起的,今夜三更去劫營,定能逮住諸葛亮。

當天夜裏,孟獲挑選了五百名刀斧手,悄悄地摸進蜀軍大營,什麽阻擋也沒有。孟獲暗暗高興,以為成功在即,不料蜀軍伏兵四起,孟獲又被擒住。孟獲接連被擒,再也不敢魯莽行事了。他帶領所有人馬退到滬水南岸,只守不攻。蜀兵到了滬水,沒有船不能過去,天氣又熱,困難重重。”

諸葛亮下令造了壹些木筏子和竹筏子,壹面派少量士兵假裝渡河,但到了河心壹碰到對岸射來的箭立即退回來,隨後再去渡河;壹面將大軍分成兩路,繞到上遊和下遊的狹窄處,渡過河去包圍孟獲據守的上城。後來,孟獲又被擒住。孟獲雖然第三次被擒,但他仍然不服氣。諸葛亮還是不殺他;款待他後又放他回去。

將士中有人對諸葛亮的這種做法不理解,認為他對孟獲大仁慈寬大了,諸葛亮向大家解釋說:“我軍要徹底平定南方,必須重用孟獲這樣的人。要是他能心悅誠服地聯絡南人報效朝廷,就能抵得上十萬大軍。妳們現在辛苦些,以後就不必再到這裏來打仗了。”

孟獲這次被擒又釋放後,下決心不再跟蜀兵作戰。但時間壹長。營裏快斷糧了,他派人向諸葛亮借糧,諸葛亮同意了,但要孟獲親自出來,與蜀軍大將壹對壹比武。孟獲接連打敗了幾名蜀將,但剛到大堆糧食旁,被絆馬索絆倒被擒。蜀將當即傳達請葛亮的命令,讓盂獲回去,並把糧食搬走。

在這種情況下,孟獲終於從心裏佩服諸葛亮。為了讓各部族都歸順蜀國,他把各部族首領請來,帶著他們壹起上陣。結果又被蜀兵引進埋伏圈,壹網打盡。蜀營裏傳出話來,讓孟獲等回去,不少部首領請孟獲作主,究竟怎麽辦。

孟獲流著眼淚說:“作戰中七縱七擒(即六次放回七次逮住),自古以來沒有聽說過。丞相對我們仁至義盡,我沒有臉再回去了。”

4、樂不思蜀lè bù sī shǔ:

三國時期,劉備占據蜀地,建立蜀國。他死後,兒子劉禪繼位,又稱劉阿鬥。劉禪昏庸無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後,公元263年,蜀國就被魏所滅。劉禪投降後,魏王曹髦(máo)封他壹個食俸祿無實權的“安樂公”稱號,並將他遷居魏國京都許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無實權,掌大權的是司馬昭。在壹次宴會上,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劉禪隨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非常難過,劉禪卻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他壹點兒也不想念蜀國。

5、七步成詩qī bù chéng shī:

曹 *** 後長子曹丕繼位。曹丕唯恐幾個弟弟與他爭位,便先下手為強,奪了二弟曹彰的兵權;又逼四弟曹熊上了吊。此時就剩下老三曹植,曹丕深恨之。故命曹植在大殿之上走七步,然後以“兄弟”為題即興吟詩壹首,但詩中卻不能出現“兄弟”二字,成則罷了,不成便要痛下殺手。

曹植不假思索,立刻脫口而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聽了以後潸然淚下,沒下得了手,只是把曹植貶為安鄉侯。

④ 關於三國演義中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三顧茅廬,初出茅廬,舌戰群雄,錦囊妙計,羽扇綸巾, 鼎足三分, 過五關斬六將、烏合之眾、緩兵之計、死心塌地、虛張聲勢、步步為營, 桃 園 三 結 義

三 顧 茅 廬

官 渡 大 戰 後, 曹 操 打 敗 了 劉 備。 劉 備 只 得 投 靠 劉 表。

曹 操 為 得 到 劉 備 的 謀 士 徐 庶, 就 慌 稱 徐 庶 的 母 親 病 了, 讓 徐 庶 立 刻 去 許 都。 徐 庶 臨 走 時 告 訴 劉 備, 隆 中 有 個 奇 才 叫 諸 葛 亮, 如 果 能 得 到 他 的 幫 助, 就 可 以 得 到 天 下 了。

第 二 天, 劉 備 就 和 關 羽、 張 飛 帶 著 禮 物, 到 隆 中 去 拜 訪 諸 葛 亮。 誰 知 諸 葛 亮 剛 好 出 遊 去 了, 書 童 也 說 不 準 什 麽 時 候 回 來。 劉 備 只 好 回 去 了。

過 了 幾 天, 劉 備 和 關 羽。 張 飛 冒 著 大 雪 又 來 到 諸 葛 亮 的 家。 劉 備 看 見 壹 個 青 年 正 在 讀 書, 急 忙 過 去 行 禮。 可 那 個 青 年 是 諸 葛 亮 的 弟 弟。 他 告 訴 劉 備, 哥 哥 被 朋 友 邀 走 了。 劉 備 非 常 失 望, 只 好 留 下 壹 封 信, 說 渴 望 得 到 諸 葛 亮 的 幫 助, 平 定 天 下。

轉 眼 過 了 新 年, 劉 備 選 了 個 好 日 子, 有 壹 次 來 到 隆 中。 這 次, 諸 葛 亮 正 好 在 睡 覺。 劉 備 讓 關 羽、 張 飛 在 門 外 等 候, 自 己 在 臺 階 下 靜 靜 地 站 著。 過 了 很 長 時 間, 諸 葛 亮 才 醒 來, 劉 備 向 他 請 教 平 定 天 下 的 辦 法。

諸 葛 亮 給 劉 備 分 析 了 天 下 的 形 勢, 說:“ 北 讓 曹 操 占 天 時, 南 讓 孫 權 占 地 利, 將 軍 可 占 人 和, 拿 下 西 川 成 大 業, 和 曹、 孫 成 三 足 鼎 立 之 勢。” 劉 備 壹 聽, 非 常 佩 服, 請 求 他 相 助。 諸 葛 亮 答 應 了。 那 年 諸 葛 亮 才 27 歲。

⑤ 有哪些有關三國演義的成語故事 要有主人公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初出茅廬,舌戰群雄,錦囊妙計,諸葛亮羽扇綸巾,鼎足三分,過五關斬六將、烏合之眾、緩兵之計、死心塌地、虛張聲勢、步步為營,桃 園 三 結 義

身在曹營心在漢,諸葛亮草船借箭

⑥ 關於三國演義的成語故事

三顧茅廬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現今湖北襄樊市.壹說為今河南南陽城西)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遊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壹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壹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壹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壹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壹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壹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誌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七擒孟獲

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分天下。蜀丞相諸葛亮受昭烈帝劉備托孤遺詔,立誌北伐,以重興漢室。就在這時,蜀南方之南蠻又來犯蜀,諸葛亮當即點兵南征。到了南蠻之地,雙方首戰諸葛亮就大獲全勝,擒住了南蠻的首領孟獲。但孟獲卻不服氣,說什麽勝敗及兵家常事。孔明得知壹笑下令放了孟獲。放走孟獲後,孔明找來他的副將,故意說孟獲將此次叛亂的罪名都推到了他的頭上。副將聽了十分生氣,大聲喊冤,於是孔明將他也放了回去。副將回營後,心裏壹直憤憤不平。壹天,他將孟獲請入自己帳內,將孟獲捆綁後送至了漢營。孔明用計二次擒獲了孟獲,孟獲卻還是不服,諸葛亮便又放了他。這次,漢營大將們都有些想不通。他們認為大家遠涉而來,這麽輕易地放走敵人簡直是像開玩笑壹樣。孔明卻自有道理:只有以德服人才能真的讓人心服;以力服人將必有後患。孟獲再次回到洞中,他的弟弟孟優給他獻了個計謀。半夜時分,孟優帶人來到漢營詐降,孔明壹眼就識破了他,於是下令賞了大量的美酒給南蠻之兵,使孟優帶來的人喝得酩酊大醉。這時孟獲按計劃前來劫營,卻不料自投羅網,被再次擒獲。這回孟獲卻仍是不甘心,孔明便第三次放虎歸山。孟獲回到大營,立即著手整頓軍隊,待機而發。壹天,忽有探子來報:孔明正獨自在陣前察看地形。孟獲聽後大喜,立即帶了人趕去捉拿諸葛亮。不料這次他又中了諸葛亮的圈套,第四次成了甕中之鱉。孔明知他這次肯定還是不會服氣,再次放了他。孟獲帶兵回到營中。他營中壹員大將帶來洞主楊峰,因跟隨孟獲亦數次被擒數次被放,心裏十分感激諸葛亮。為了報恩,他與夫人壹起將孟獲灌醉後押到漢營。孟獲五次被擒仍是不服,大呼是內賊陷害。孔明便第五次放了他,命他再來戰。這次,孟獲回去後不敢大意,他去投奔了木鹿大王。這木鹿大王之營極為偏僻,孔明帶兵前往,壹路歷盡艱險,加上蠻兵使用了野獸入戰,使漢兵敗下陣來。這之後漢兵又碰上了幾處毒泉,使情況變得更為不妙。幸虧不久孔明得到伏波將軍及孟獲兄長孟節指點,他們才安全回到大營。回營後,孔明造了大於真獸幾倍的假獸。當他們再次與木鹿大王交戰時,木鹿的人馬見了假獸十分害怕不戰自退了。這次孟獲心裏雖仍有不服,但再沒理由開口了,孔明看出他的心思,仍舊放了他。孟獲被釋後又去投奔了烏戈國,這烏戈國國王兀突骨擁有壹支英勇善戰的藤甲兵,所裝備的藤甲刀槍不入。孔明對此卻早有所備,他用火攻將烏戈國兵士皆燒死於壹山谷中。孟獲第七次被擒,孔明故意要再放了他。孟獲忙跪下起誓:以後將決不再謀反。孔明見他已心悅誠服,覺得可以利用,於是便委派他掌管南蠻之地,孟獲等聽後不禁深受感動。從此孔明便不再為南蠻擔心而專心對付魏國去了。

樂不思蜀

當時魏軍入川,蜀後主劉禪投降,被送到洛陽。司馬昭封他為安樂公,賜住宅,月給用度,僮婢百人。劉禪為表感謝,特意登門致謝,司馬昭於是設宴款待,並以歌舞助興。當演奏到蜀地樂曲時,蜀舊臣們油然誦起國破家亡的傷懷之情,個個淚流滿面。而劉禪卻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馬昭見狀,便問劉禪;“妳思念蜀嗎?”劉禪答道:“這個地方很快樂,我不思念蜀。”他的舊臣谷正聞聽此言,連忙找個機會悄悄對他說:“陛下,等會兒若司馬昭再問您,您就哭著回答:‘先人墳墓,遠在蜀地,我沒有壹天不想念啊!’這樣,司馬昭就能讓陛下回蜀了。”劉禪聽後,牢記在心。酒至半酣,司馬昭果然又發問,劉禪趕忙把谷正教他的話學了壹遍,只是欲哭無淚。司馬昭聽了,說“咦,這話怎麽像是谷正說的?”劉禪驚奇道:“妳說的壹點不錯呀!司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開了。司馬昭見劉禪如此老實,從此就再也不懷疑他。劉禪就這樣在洛陽安樂地度過了余生,傳下了這令人捧腹的“樂不思蜀”典故

七步成詩

曹 *** 後長子曹丕繼位。曹丕唯恐幾個弟弟與他爭位,便先下手為強,奪了二弟曹彰的兵權;又逼四弟曹熊上了吊。此時就剩下老三曹植,曹丕深恨之。故命曹植在大殿之上走七步,然後以“兄弟”為題即興吟詩壹首,但詩中卻不能出現“兄弟”二字,成則罷了,不成便要痛下殺手。曹植不假思索,立刻脫口而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便是赫赫有名的“七步成詩”。曹丕聽了以後潸然淚下,沒下得了手,只是把曹植貶為安鄉侯。

⑦ 有哪些有關三國演義的成語故事要有主人公

望梅止渴。曹操帶兵攻打宛城(今河南南陽)時,部隊行軍長途跋涉,路上又找不到取水的地方。士兵們都很口渴。曹操為了不耽誤行軍,指著前面壹個小山包說:“ 前面就有壹大片梅林,結了許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用來解渴。”士兵們聽後,嘴裏都流出口水。終於到達了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士別三日。呂蒙原是壹介武夫,經孫權勸學後,漸有學識,魯肅稱之士別三日,“非復吳下阿蒙”。現以“士別三日”形容大有長進、煥然壹新,即更刮目相待。

單刀赴會。公元215年,劉備取益州,孫權令諸葛瑾找劉備索要荊州。劉備不答應,孫權極為惱恨,便派呂蒙率軍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長沙、桂陽蜀將當即投降。劉備得知後,親自從成都趕到公安(今湖北公安),派大將關羽爭奪三郡。孫權也隨即進駐陸口,派魯肅屯兵益陽,抵擋關羽。雙方劍拔弩張,孫劉聯盟面臨破裂,在這緊要關頭,魯肅為了維護孫劉聯盟,不給曹操可乘之機,決定當面和關羽商談。“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諸將軍單刀俱會”。雙方經過會談,緩和了緊張局勢。隨後,孫權與劉備商定平分荊州,“割湘水為界,於是罷軍”,孫劉聯盟因此能繼續維持。

⑧ 三國演義有關數字的成語故事

三足鼎立

sānzúdǐnglì

[釋義] 鼎:古代烹煮的炊器;圓形;三足;兩耳。專像三條屬腿的鼎那樣立著。比喻三方分立的局面。

[語出] 《後漢書·竇融傳》:“欲三分鼎;連衡合從;也宜以時定。”

[正音] 足;不能讀作“zhú”。

[辨形] 立;不能寫作“力”。

[近義] 鼎足之勢 鼎足三分

[反義] 不打自敗

[用法] 比喻三方面如鼎足相峙並立。壹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結構] 主謂式。

[例句] 咱們應該齊心協力地聯合搞這個項目;不應該像過去那樣~。

[英譯]

⑨ 有關《三國演義》成語故事

桃園結義

樂不思蜀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三顧茅廬

過關斬將

身在曹營心在漢

刮骨療毒

掛印封金

指鹿為馬

孔儒讓梨

七步成詩

舌戰群雄

羽扇綸巾

錦囊妙計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⑩ 有關三國的成語故事大全

舌戰群儒、萬死不辭、海枯石爛、強詞奪理、淚流滿面

壹、舌戰群儒 [ shé zhàn qún rú ]

解釋:舌戰:激烈爭辯;儒:指讀書人。指同很多人辯論,並駁倒對方。

出自: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3回:“諸葛亮舌戰群儒。”

翻譯:“諸葛亮同很多人辯論,並駁倒對方。

二、萬死不辭 [ wàn sǐ bù cí ]

解釋:萬死:死壹萬次,形容冒生命危險。死壹萬次也不推辭。表示願意拼死效勞。

出自: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回:“貂蟬曰:‘適間賤妾曾言,但有使令,萬死不辭。’”

翻譯:貂蟬說:“剛才我說過,只要有使令,死壹萬次也不推辭。

三、海枯石爛 [ hǎi kū shí làn ]

解釋:海水幹涸、石頭腐爛。形容歷時久遠。比喻堅定的意誌永遠不變。

出自: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七回:汝要說我降,除非海枯石爛 。

翻譯:妳想讓我投降,除非海水幹涸、石頭腐爛。

四、強詞奪理 [ qiǎng cí ó lǐ ]

解釋:強詞:強辯;奪:爭。指無理強辯,明明沒理硬說有理。

出自: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座上壹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強詞奪理,均非正論,不必再言。’”

翻譯:上壹人忽然說:‘諸葛亮所說,都無理強辯,都不是正經的討論,不必再說。’

五、淚流滿面 [ lèi liú mǎn miàn ]

解釋:眼淚流了壹臉。形容極度悲傷。

出自: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壹百十回:“言訖,以印綬付之,淚流滿面。”

翻譯:說完,把印交給他,眼淚流了壹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