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成語神話故事。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是壹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熟語,這則熟語的相關典故最早見於《史記·齊太公世家》,《武王伐紂平話》及《封神演義》也記錄有類似的故事,《武王伐紂平話》載:姜太公退隱在渭河邊,經常河邊釣魚,他釣魚的方式很特別,釣桿很短。
釣線只有三尺長,釣鉤是直的,而且不放魚餌,人們譏笑他,他說:願者上鉤,後人用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比喻甘願去做可能吃虧上當的事,該熟語在句中可作賓語,分句,也可獨立成句,也說: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神話故事的形式:
神話作為民間文學的壹種形式,它是遠古時代的人民所創造的反映自然界,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社會形態的具有高度幻想性的故事,神話的產生和原始人類為了自身生存而進行的同大自然的鬥爭結合在壹起。
與此同時,原始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也處於極為幼稚的階段,舉凡日月的運行,晝夜的變化,水旱災害的產生等,都使他們迷惑,驚奇和恐慌。
諸如此類的自然現象,都和原始人類的生產,生活有密切關系,他們迫切地希望認識自然,於是便以自身為依據,想象天地萬物都和人壹樣,有著生命,意誌的,對於自然現象的過程和因果關系,也加以人間形式的假設和幻想,並以為自然界的壹切都受有靈感的神的主宰。
在這種思想支配下,所有的自然物和自然力都被神化了,原始人不想屈服,與大自然展開了不懈的鬥爭,壹心渴望認識自然,征服自然,減輕勞動,保障生活,他們把這壹意誌和願望通過不自覺的想象化為具體的形象和生動的情節,於是便有了神話的產生。
由此可見,神話是原始人在那極為困難的條件下,企圖認識自然,控制自然的壹種精神活動,同時也寄托了人類的向往和宗教的實化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