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ì tóng jí yì
解釋①指拋棄同姓同族而親近異姓異族。②丟掉***同之說而接近新奇之說。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吉也聞之,棄同即異,是謂離德。”
2、賞同罰異
shǎng tóng fá yì
解釋指獎賞和自己的意見相同的,懲罰和自己的意見不同的。
出處戰國·韓·韓非《韓非子·八經》:“故賞賢罰暴,舉善之至者也;賞暴罰賢,舉惡之至者也;是謂賞同罰異。”
3、功同賞異
gōng tóng shǎng yì
解釋功:功勞;賞:賞賜。指功勞相同而賞賜卻不同。
出處漢·荀悅《漢紀·元帝紀》:“臣聞功同賞異則勞臣疑,罪均刑別則百姓惑。”
4、乍同乍異
zhà tóng zhà yì
解釋乍:忽然;同:壹樣;異:不同。壹會同意,壹會不同意,形容言語或態度變化太快
出處《鬼谷子·飛坩》:“其說辭也,乍同乍異。”
5、本同末異
běn tóng mò yì
解釋本:本原。末:末流。比喻事物同壹本原,而派生出來的末流則有所不同。
出處魏·曹丕《典論·論文》:“夫文,本同而末異。”
6、標同伐異
biāo tóng fá yì
解釋標:標榜;伐:聲討。幫助意見相同的人,排斥意見不同的人。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輕抵》:“真長標同伐異,俠之大者。”
7、大同小異
dà tóng xiǎo yì
解釋大體相同,略有差異。
出處《莊子·天下》:“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
8、黨同伐異
dǎng tóng fá yì
解釋伐:討伐,攻擊。指結幫分派,偏向同夥,打擊不同意見的人。
出處《後漢書·黨錮傳序》:“自武帝以後,崇尚儒學,懷經協術,所在霧會。至有石渠分爭之論,黨同伐異之說。”
9、黨同妬異
解釋猶言黨同伐異。妬:討伐,攻擊。指結幫分派,偏向同夥,打擊不同意見的人。
10、黨同妒異
dǎng tóng dù yì
解釋猶言黨同伐異。指結幫分派,偏向同夥,打擊不同意見的人。
出處唐·張說《府君墓誌銘》:“君以律有違經背禮,著《妨難》十九篇,書奏,帝下有司而刪定之;官黨同妒異,竟寢其議。”
11、名同實異
míng tóng shí yì
解釋名稱相同,而實質不壹樣。
出處戰國·韓·韓非《韓非子·奸劫弒臣》:“俱與有術之士有談說之名,而實相去千萬也,此夫名同實異者也。”
12、求同存異
qiú tóng cún yì
解釋求:尋求;存:保留;異:不同的。找出***同點,保留不同意見。
出處《人民日報》1965.3.23:“***同點是基本的,分歧是局部的,可以求同存異。”
13、樹同拔異
shù tóng bá yì
解釋指提倡相同的,排斥不同的。
出處宋·司馬光《稷下賦》:“下論孔墨,上述羲炎,樹同拔異,辨是分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