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中,為什麽是亂而不是亂?
“亂七八糟”是人們常說的成語,意思是非常混亂。它起源於兩大歷史事件。“亂七”指西漢時期的“七國之亂”。漢景帝年間,古代帝王顧問晁錯建議擴大中央集權,采取“削藩”政策,引起各路諸侯的不滿。公元前154年,吳王劉濞聯合楚、膠西、趙、濟南、延川、膠東等七個諸侯國,打著“殺晁錯,清君側”的幌子,發動叛亂。“八害”指的是西晉的“八王之亂”。公元290年,西晉皇帝司馬燕死了,司馬哀繼位,稱他為惠帝。惠帝是個白癡,權力落到了楊軍手裏。後來到了公元291年,楚王司馬懿進京殺了楊軍,趙王司馬良、齊王司馬運、河間王司馬英、長沙王司馬懿、東海王司馬越相繼爭權,直到公元306年金懷帝司馬池在位。此後,人們常常把這兩次劇變聯系在壹起,逐漸產生了“亂七八糟”這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