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豐子愷秋佳句

豐子愷秋佳句

1. 豐子愷散文集好詞佳句

生物學家壹定有科學的解說;我卻只有臆測:《本草綱目》裏有壹種藥叫做“石髓”.

李時珍說:“《列仙傳》言邛疏煮石髓.”可知石頭也有養分.黃山的松樹也許是吃石髓而長大起來的吧?

長得那麽蒼翠,那麽堅勁,那麽窈窕,真是不可思議啊!更有不可思議的呢:文殊院窗前有壹株松樹,由於石頭崩裂,松根壹大半長在空中,像須蔓壹般搖曳著.

壹般樹枝,絕大多數是向上生的,除非柳條掛下去.然而柳條是軟弱的,地心吸引力強迫它掛下去,不是它自己有心向下掛的.黃山松的枝條挺秀堅勁,然而絕大多數像電線木上的橫木壹般向左右生,或者像人的手臂壹般向下生.顯然,它不肯面壁,不肯置身丘壑中,而壹心向著陽光.

豐子愷 《楊柳》:

我贊楊柳美麗,但其美與牡丹不同,與別的壹切花木都不同。楊柳的主要的美點,是其下垂。花木大都是向上發展的,紅杏能長到“出墻”,古木能長到“參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見枝葉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記了下面的根,覺得其樣子可惡;妳們是靠它養活的,怎麽只管高踞在上面,絕不理睬它呢?妳們的生命建設在它上面,怎麽只管貪圖自己的光榮,而絕不回顧處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

很多花木下面的根已經被斫,而上面的花葉還是欣欣向榮,在那裏作最後壹刻的威福,真是可惡而又可憐!楊柳沒有這般可惡可憐的樣子:它不是不會向上生長。它長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長得高,越垂得低。千萬條陌頭細柳,條條不忘記根本,常常俯首顧著下面,時時借了春風之力,向處在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親吻。好象壹群活潑的孩子環繞著他們的慈母而遊戲,但時時依傍到慈母的身邊去,或者撲進慈母的懷裏去,使人看了覺得非常可愛。楊柳樹也有高出墻頭的,但我不嫌它高,為了它高而能下,為了它高而不忘本。

2、豐子愷《繪畫與文學》

自然有情化,是藝術的關照上很重要的壹事。畫家與詩人的觀察自然,都取有情化的態度。“畫家能與自然對話”,就是說畫家能把宇宙間的物象看做有生命的活物或有意識的人,故能深解自然的情趣,仿佛和自然談晤了。中國畫法上註重“氣韻生動”,壹草壹木,必求表現其神韻。如鄧椿的《畫繼》中說:

“世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之有神。”

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又有這樣的話:

“天下之物,本氣韻所積成。即如山水,自重崗復嶺以至壹木壹石,皆有生氣,而期間無不貫。”

可至知在中國畫家的眼中看來,世界全是活物,自然都有靈氣。這是壹種泛神論的自然觀。西洋畫雖無這樣深奧的畫論,但在近代畫家的言行與作品中,亦可看出同樣的傾向。凡·高曾經對壹朵小花這樣地說:

“小小的花,妳也能喚起我壹種用眼淚都不可測知的深刻的思想!”

2. 巴金《秋》好句好段

下巴的肉往下垂著,掠過水面往另壹個樹叢中去了。

他微微翹起的下巴上。

他那胖臉像壹個圓球,就像用枯萎的苞米穗粘在上面似的。

他下巴上濃密的絡腮胡子看來已有好久沒刮了

岸邊樹上送出清脆的鳥聲。

他那剃得光光,使人擔心這肉隨時可以掉下來,長著毛蓬蓬的胡子;

&nbsp,又卷又黃。兩只翠鳥忽地從柳樹間飛出,幾種不同的鳥競賽似地唱著它們的最美麗的歌曲、輪廓鮮明的圓下巴看上去像是腳後跟;

這是屬於小說類的書。

&nbsp。像是用火燎過似的。

他下巴上的胡須又亂又長,活像壹把用棕毛串成的板刷。它們的美麗的羽毛帶走了眾人的眼光,妳需要仔細去品讀才會發現好的句段

3. 豐子愷 秋 原文

烏篷船 壹條曲曲折折,蜿蜿蜒蜒的西江在粵中大地上延伸,流淌。

世世代代,祖祖輩輩的哺育著江兩岸的普通人家。 我是壹個普通人家裏的孩子,那汪清瑩,碧綠的江水,自我能記事的那天起便是那麽迅速的,靜靜的走進了我的記憶,流入我的生命,使我的壹生與它結下不解之緣。

和許多沿江居住的普通壹樣,我家的日子並不寬裕,父親讀的書不多,且無壹技之長,到城裏打工,不久便發覺呆不下去,只好返回家,秉承祖輩打魚的舊業,去勉強完成壹個男人養家糊口的責任與義務。 為了使家裏人能生活的好,父親總是很勤勞的捕魚。

每天清晨,他便拿著魚網,帶著魚筐,步向那汪西江水,開始他壹天的工作,撒網,收網,然後把捕獲的魚倒入筐中,就這樣,折騰壹天,父親總能得到好的收獲,那進我和小妹都很小,幫不上忙,只能呆呆地趴在窗臺上,看父親在江上捕魚的背影。見父親滿載而歸時,我們便從屋裏跑出,企圖以我們微弱的力量幫父親提魚,每到這時,父親那被江風和歲月不斷雕塑而布滿蒼桑的面孔會浮起壹絲絲欣慰的笑容,但又略帶緊張的說:小心,不要把魚筐弄翻了。

此時,母親已把魚網曬開走了回來,微笑著從我們手裏拿過魚筐,並說:儍孩子,別添亂。 晚上,我們壹家便圍在壹起,把大小不同的魚分開,第二天壹大早,母親便拿著魚到集市賣,掙得家用,而父親便又拿起那魚網,開始新壹輪的工作,在那段年月裏,我們壹家雖然過著並不富裕的日子,但我們的生活卻時時刻刻都洋溢著令人心醉的溫馨親情和知足常樂。

日子就這樣,如西江水般靜靜流淌,後來,我和小妹都上學了,面對徒然增加的教育開支,父親只好咬咬牙,更加起早摸黑的捕魚,而此刻,長年的勞苦,終於將母親本來很健碩的身體拖跨,更糟糕的是,父親最近捕的魚也越來越少,原來他壹向只在岸邊捕魚,範圍有限,多年來,近似無休止的捕獲,在岸邊生活的魚基本上都撈上岸了,村裏人壹直在勸父親要有壹只船,但由於家裏積蓄不多,父親都拒絕了,而這壹下子,我和小妹的學費、母親體弱我多病的醫療及家庭的日常開支,壹切與錢掛上鉤的問題接踵而來,沖擊著這個本來就已經脆弱的家庭,而我們壹家原來幸福的生活也掀起了波瀾,變得難以平靜 此刻,父親壹語不說,呆坐在壹邊,默默的吸著他的旱煙,以前他並無這壹習慣,也許生活的太多無奈,使他只能靠在陣陣煙圈中尋求安慰和解脫,就這樣,沈默了許久,父親最後還是站起來,大聲說:我要有壹只船,我要有壹只船——。 第二天,父親拿出家裏僅有的積蓄,跑到城裏,買了壹些木材和幾塊烏篷。

回到家後,自己憑著經驗並和幾個村裏的大叔,叮叮嚀嚀的在家裏後院忙了起來,壹個星期後,壹只新亮的烏篷船便在我家誕生了。 由烏篷船下水的那壹天起,它便走進了我們家的生活,烏篷船真是我們家的福星,在它的幫助下,父親可捕魚的範圍延伸到了西江的任壹個角落,從此,父親的捕魚量進入了壹個全新的階段,其中捕得大魚的數目比只在岸邊捕獲的日子裏的每壹天都要多,於是我們家就憑著父親捕得魚所換來的錢渡過了壹個又壹個難關,家裏的生活也有了壹絲改善,我和小妹換上了夢寐以求的新衣,母親虛弱的身體也有了好轉,而我們些刻便更珍惜烏篷船及它給我們帶來的壹切. 然而,現實始終是命運的捉弄者,我壹生也無法忘記那個把我們壹家所期待的壹切支離破碎的沈沈黑夜. 那晚與平常壹樣,父親打完魚回家,我們把魚放置好後,早早的睡覺了.可是到了深夜,忽然間,電閃雷鳴,狂風大作,接著是傾盆大雨,壹場毫無征兆的暴風雨,悄然來臨,以其強大的力量震撼著西江及其兩岸,父親此刻,忽然從床上爬起,用近似嘶啞的聲音叫喊:船,船還系在江岸,洪……洪水壹沖就沒有了。

外面狂風咆哮,雷電交加,在屋內的父親更像發瘋似的要向外面沖,把船拖回家,我和小妹用盡全身的力氣死死抱住父親,哭著喊:爸爸,不要啊,如果妳現在出去,妳會……。身體嘗未完全恢復的母親也勉強從床上爬起,拉著父親的手,說:孩子他爸,不要出去了,隨它吧。

父親看著我們三個,最後還是逐漸平靜下來,也許他已經意識到,我們家需要烏篷船,但更需要他,那夜,我們都沒有睡,只是在為獨自與暴風雨鬥爭的烏篷船默默祈禱。 第二天,風雨平息了,父親急忙走出門,極目壹望,壹夜的雨水使西江的水位漲了許多,比原來更壯闊,而在系著船的地方,烏篷船早已消失蹤,或許昨夜的滾滾洪流像發狂的野獸壹般,早將烏篷船撕得粉碎,而父親卻不死心,沿江尋找,終於在下遊的不遠處的岸邊,發現擱淺著幾塊斷殘的木板和片片破碎的烏篷,在西江冷水輕輕的拍打下顯得格外蒼涼,可憐的烏篷船,終究敵不過暴風雨,在自然與生活面前敗下陣來,帶著家人的無限的希望卻無能為力,也許它負載的太多,太累了,終於帶著還未完成的使命早早地倒下了,重回大地的懷抱。

父親見此,寫滿蒼桑的面孔浮起陣陣難言的傷痛,久久的呆在那裏,壹時競不知所措。 從此,父親再也沒有做烏篷船,他害怕再失去,因為生活本身就是壹種無奈。

但我們家是永遠不會忘記那只烏篷船的,它曾經是多麽有力的促。

4. 摘抄秋天好句

秋也許就藏在金燦燦的稻穗上,也許藏在火通通的柿子裏,也許藏在綠油油的菜地間。秋,收獲的季節,金黃的季節——同春壹樣可愛,同夏壹樣熱情,冬壹樣迷人。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秋天帶著壹身金黃,邁著輕盈的腳步,悄悄地來到了人間.

3.秋天到處是豐收的景象,充滿了果實的濃香,充滿了人們歡樂的笑聲.

4.風,輕輕地,溫和的吹著,是美麗的秋姑娘姍姍而來.

5.金秋時節,大地壹片金黃,萬物都改變了他們的面貌.

6.時近中秋,天空壹碧如洗,金鳳送爽,令人心曠神怡.

7.秋天的陽光溫和中微帶寒意,景物越發清疏而爽朗,壹切光景美到不可形容.

8.那些挺拔翠綠的樹木如今也脫下了綠色的衣裳,換上了黃色的時裝,遠遠望去,漫山遍野壹片金黃.

9.塞北的秋天,時空湛碧,藍得明凈透亮.

10.天氣漸漸涼爽,吵人的蟬聲被秋風吹散了,代替它的是晚間蟋蟀的碑銘.

11.天水之間,全是清明,溫暖的空氣中帶著濃烈的桂花香味.

12.金秋時節,滿地都是黃色的葉子,大地變成了金黃色的世界.

13.田野上果實累累,這兒壹片金黃,那兒壹片桔紅,秋天把大地裝扮成壹眼望不到邊的錦繡華毯.

14.秋高氣爽,藍藍的天象擦拭的壹塵不染的玻璃,綿綿的雲朵,雪白雪白,如奶汁壹樣.

15樹葉由綠變黃了,紛紛揚揚地打著旋落了下來,軟綿綿的樣子;楓樹上的葉子紅紅的,好像壹團大紅雲似的;樹葉在秋風的催促下,在空中跳著舞,終於掉到河流裏,好像壹只小船似的飄來飄去.

5. 關於豐子愷的《秋》的主要內容,主旨,人物分析,5個家居賞析和感悟

在《秋》這篇文章中豐子愷先生抒發了自己對“秋”的獨特的感受。這主要通過“秋”與“春”的對比體現出來。年青的先生對春有著壹種獨愛,所以總是“設法招待它,享樂它,永遠留住它”。而且作詩作畫,痛飲三江,並秉燭夜遊,享用春色。此時的他完全陶醉於眼前的明媚春光。但是秋天畢竟還是要來的。正如人的壹生,短暫的青春過去,便是漫漫的艱難跋涉。去除了對春的那份摯愛,先生感悟中領悟到了秋色大神韻。因為他已習慣於花開花謝,春去秋來;因為他已體驗到人生的進程不過如寒來暑往的四季交叠。所以,他的心境與秋意冥合,且不像年輕時候那樣對於春的狂喜與焦灼而對秋的淡漠與悲哀,此時他只感覺秋的可愛與融化其中的寧靜,有了“只覺得壹到秋天,自己的心境便十分調和”。並常常在怒自覺中感悟到自己“被秋風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 ,以至於“暫時失卻了自己的所在”。在這其中。不自覺地增添了幾分對春天的蔑視:“每當萬象回春的時候,看到群花的鬥艷,蜂蝶的擾攘,以及草木昆蟲與到處爭先恐後的滋生繁殖的狀態,我覺得天地間的凡庸,貪婪,無恥,與愚昧,不過於此了!”甚至覺得柳條上掛了隱隱的綠珠與桃枝上著了點點的紅斑也是可笑又可憐的。

當然,在對春的不滿中也流露出豐子愷先生對擾擾攘攘紛紛爭爭的人生現實的不滿。這不滿,既是20年代末中國社會現實的反映,同時也是佛家思想的壹種參與。佛家主張生死輪回、涅盤寂靜,宣稱壹切生物包括人類在內都在不斷的輪回中生活,正像春夏秋冬四季之景不同壹樣,處於生滅變化的瞬時狀態。因緣聚合,剎那生滅,何須爭奇鬥艷、爾虞我詐,何須留連忘返、沈醉方酣。所以,處於輪回中的人,其最後目的不是追求壹種轟轟烈烈昂揚奮發的入世精神,而是追求壹種絕對安靜神秘的涅盤境界。這必然要擺脫現實的困擾與情感的糾纏。所以,先生冥合於秋意而鄙棄於春天的滋生繁衍便是這種佛像思想的反映。

對“秋”的感悟也讓豐子愷先生體驗到生的意義、死的價值。在這過程中,它讓作者不僅消除了惜春傷春的熱情,而且還使他在生榮死滅之間重新作了慎重的選擇:“我覺得生榮死滅不足道,而寧願歡喜贊嘆壹切的死滅”。這選擇不免隱含著悲觀的色彩,但卻是徹悟人生的曠達之言。生與死、榮與辱、瞬時與永恒,這些矛盾的統壹體,磨煉著人的毅誌、胸境與處世態度。翩翩少年,由於意氣風發,看到的只是無休止的對世界的占有,所以對於死,懷著萬分的恐懼。作者在文章中指出“不懂事的少年和死亡相隔得那麽遙遠”,所以“沒有必要去驚醒他們人生的美夢”。然而,對那些預感到死的恐懼降臨的忍耐來說,他們或者“求神拜佛,遍尋名山”,去找那羽化登仙的住所;或者“紙醉金迷,花天酒地”,懷著撈壹把的心情來占有夕陽西下的道道余輝;但就不敢面對死才能正確的對待生。所以,當先生對於“死”有壹種體感以後,他覺得生榮所聯系的只是貪婪、愚昧與怯弱,而死滅才顯得謙遜、悟達而偉大。

然而,豐子愷先生意識到死的自然性卻並不因此激發起自己更多的入世激情,當然更不用說再茫然的沈湎於春天的夢幻了。他只是在秋的感悟和死的鐘育中,明白了甘苦悲歡只不過是執著人生的具體內涵。他要平安的度送與超脫這煩惱的人生,在寂靜無欲中走過這人生的裏程。這情緒雖極為消沈,但這消沈又反映了壹個佛門子弟對苦海人生的基本看法。但是在中國20年代末嚴酷的現實鬥爭面前,遁入空門,與世隔絕也是壹種幻想,何況先生並不是壹個我佛慈悲的忠實信徒,他六根未斷,凡心未卻,仍然免不了對現實的關註。所以文章最後,當立秋的雷聲夾著冰雹的秋雨扣打著他矛盾的心靈時,他也不得不感慨自己是“秋心稚嫩而未曾老練”,自顯示出自己的心境與中國激烈的現實生活的不協調。

總之,這篇散文雖題為《秋》,卻是從秋天的感受入手,寫出了作者對春秋的取舍、對生死的看法,既有秋心老練、超脫風俗的成熟,也有看破紅塵又無法了卻凡心的矛盾。它是作者對人生真諦深壹層的領悟,也折射出當時中國階級搏鬥的激烈現實,也反映了豐子愷皈依佛門的矛盾心理。尤其是作者拂去了“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感傷,更給人壹份達觀與成熟。

6. 描寫秋天的佳句

秋天,無論在什麽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

我的不遠千裏,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壹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並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壹個人夾在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市民中間,渾渾沌沌地過去,只能感到壹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

秋並不是名花,也並不是美酒,那壹種半開,半醉的狀態,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罷,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壹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壹碗濃茶、向院子壹坐,妳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

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壹絲壹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象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

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北國的槐樹,也是壹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

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壹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壹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

掃街的在樹影下壹陣掃後,灰土上留下來的壹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壹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沈的地方。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麽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秋蟬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壹樣,簡直象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裏的家蟲。

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樣。 在灰沈沈的天底下,忽而來壹陣涼風,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來了。

壹層雨過,雲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曲都市閑人,咬著煙管,在雨後的斜橋影裏,上橋頭樹底下去壹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閑的聲調,微嘆著互答著的說: “唉,天可真涼了——”(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 “可不是麽?壹層秋雨壹層涼了!” 北方人念陣字,總老象是層字,平平仄仄起來,這念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

北方的果樹,到秋來,也是壹種奇景。第壹是棗子樹;屋角,墻頭,茅房邊上,竈房門口,它都會壹株株地長大起來。

象橄欖又象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就要起來了,北方便是塵沙灰土的世界,只有這棗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國的清秋的佳日,是壹年之中最好也沒有的GoldenDays。 有些批評家說,中國的文人學士,尤其是詩人,都帶著很濃厚的頹廢色彩,所以中國的詩文裏,頌贊秋的文字特別的多。

但外國的詩人,又何嘗不然?我雖則外國詩文念得不多,也不想開出賬來,做壹篇秋的詩歌散文鈔,但妳若去壹翻英德法意等詩人的集子,或各國的詩文的An-thology 來,總能夠看到許多關於秋的歌頌與悲啼。各著名的大詩人的長篇田園詩或四季詩裏,也總以關於秋的部分。

寫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於秋,總是壹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沈,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

不單是詩人,就是被關閉在牢獄裏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壹定會感到壹種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於人,何嘗有國別,更何嘗有人種階級的區別呢?不過在中國,文字裏有壹個“秋士”的成語,讀本裏又有著很普遍的歐陽子的《秋聲》與蘇東坡的《赤壁賦》等,就覺得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系特別深了。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國之秋,當然是也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象是黃酒之與白幹,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壹個三分之壹的零頭。也可去著看看。

7. 秋天的佳句

秋雨打著她們的臉。

壹堆堆深灰色的迷雲,低低地壓著大地。 已經是深秋了,森林裏那壹望無際的林木都已光禿,老樹陰郁地 站著,讓褐色的苔掩住它身上的皺紋。

無情的秋天剝下了它們美 麗的衣裳,它們只好枯禿地站在那裏。 秋天帶著落葉的聲音來了,早晨像露珠壹樣新鮮。

天空發出柔 和的光輝,澄清又縹緲,使人想聽見壹陣高飛的雲雀的歌唱,正 如望著碧海想著見壹片白帆。夕陽是時間的翅膀,當它飛遁時有 壹剎那極其絢爛的展開。

於是薄暮。 晚秋底澄清的天,像壹望無際的平靜的碧海;強烈的白光在空 中跳動著,宛如海面泛起的微波;山腳下片片的高粱時時搖曳著 豐滿的穗頭,好似波動著的紅水;而衰黃了的葉片卻給田野著上 了雕敝的顏色。

多明媚的秋天哪,這裏,再也不是焦土和灰燼,這是千萬座山 風都披著紅毯的旺盛的國土。那滿身嵌著彈皮的紅松,仍然活著, 傲立在高高的山巖上,山谷中汽笛歡騰,白望在稻田裏緩緩飛翔。

當峭厲的西風把天空刷得愈加高遠的時候;當陌上呼頭的孩子 望斷了最後壹只南飛雁的時候;當遼闊的大野無邊的青草被搖曳 得株株枯黃的時候—壹當在這個時候,便是秋了,便是樹木落葉 的季節了。 秋後的後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陽還沒有出,只剩下壹片烏藍 的天;除了夜遊的東西,什麽都睡著。

秋末的黃昏來得總是很快,還沒等山野上被日光蒸發起的水氣 消散.太陽就落進了西山。於是,山谷中的嵐風帶著濃重的涼意, 驅趕著白色的霧氣,向山下遊蕩;而山峰的陰影,更快地倒壓在 村莊上,陰影越來越濃,漸漸和夜色混為壹體,但不久,又被月 亮燭成銀灰色了。

將圓未圓的明月,漸漸升到高空。壹片透明的灰雲,淡淡的遮 住月光,田野上面,仿佛籠起壹片輕煙,股股脫脫,如同墜人夢 境。

晚雲飄過之後,田野上煙消霧散,水壹樣的清光,沖洗著柔 和的秋夜。 秋夜,天高露濃,壹彎月牙在西南天邊靜靜地掛著。

清冷的月 光灑下大地,是那麽幽黯,銀河的繁星卻越發燦爛起來。茂密無 邊的高粱、玉米、谷子地裏,此唱彼應地響著秋蟲的唧令聲,蟈 蟈也偶然加上幾聲伴奏,吹地翁像斷斷續續吹著寒茄。

柳樹在路 邊靜靜地垂著枝條,蔭影罩著蜿蜒的野草叢叢的小路。 ……月亮上來了,卻又讓雲遮去了壹半,老遠的躲在樹縫裏, 像個鄉下姑娘,羞答答的。

從前人說:“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 琵琶半遮面”。真有點兒!雲越來越厚,由他罷,懶得去管了。

可是想,若是壹個秋夜,刮點西風也好。雖不是真松樹,但那奔 騰澎湃的“濤”聲也該得聽吧。

西風自然是不會來的。臨睡時,我們在堂中點上兩三枝洋蠟。

怯怯的焰子讓大屋頂壓著,喘不出氣來。我們隔著燭光彼此相看, 也像蒙著壹層煙霧。

外面是連天漫地壹片黑,海似的。只有遠近 幾聲犬吠,教我們知道還在人間世裏。

蔚藍色的天空.在深秋時節,壹塵不染,晶瑩透明。朵朵霞雲 照映在清澈的嘉陵江上;魚鱗的微波,碧綠的江水,增添了浮雲 的彩色,分外絢麗。

涼爽清明的秋夜裏,明亮而發紅的火星在星空中為我們增添了 不少的光彩和趣味。近來每晚八點鐘以後,火星就從東南方的地 平線升起。

它比附近天空中的任何壹個星星都亮,不論妳在哪裏, 都很容易找到它。 北國的落葉,渲染出壹派多麽悲壯的氣氛!落葉染作金黃色, 或者竟是朱紅紺赭罷。

最初墜落的,也許只是那麽壹片兩片,像 壹只兩只斷魂的金蝴蝶。但接著,便有嘩嘩的金紅的陣雨了。

接 著,便在樹下鋪出壹片金紅的地毯。而在這地毯之上,鐵鑄也似 的,豎著光禿禿的疏落的樹幹和枝椏,直刺著高遠的藍天和淡雲。

北方的果樹,到秋來,也是壹種奇景。第壹是棗子樹;屋角, 墻頭,茅房邊上,竈房門口,它都會壹株株的長大起來。

像橄欖 又像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 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 西北風就要起來了。 北國的槐樹,也是壹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

象花而又不 是花的那壹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 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壹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 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麽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 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

這秋蟬的嘶叫,在北平可和 蟋蟀耗子壹樣,簡直象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裏的家蟲。

8. 描寫秋天的佳句

農歷七月,風飄雨濛。這雨下得久了,就有壹些薄涼。清清涼涼惆悵雨,落寞心緒隨風蕩。 雨中細凝眸,但見林花謝又見海棠紅。開在七月裏,零落風雨中。七月風兼雨,霧濛雲蒸騰。試上高閣沐清風,豈知秋色已入樓。秋菊滿欄幹,月季海棠紅。風裏雨中覓林花,又見紫羅蘭。菡萏翠殘香銷葉,風起綠波愁西風。

秋風不留意,飄得桂花香。其時,風定雨又歇西天露晚霞。萬壑水轉千溪外,數行紅楓孤村來。輕煙老樹晚鴉噪,山深水淺遠秋聲。秋深了,天晚了雲靄流煙。老梧桐老了搖落葉,慨然已知秋夕殘照不過是短暫的落暉。

秋色秋聲,落霞滿天。捧壹杯香茗,靜靜的安坐在夕陽的余輝裏看西天紅遍。看流水穿橋而過,不張揚不狂放,輕柔綿長,不知道將流向何方。林花間的水珠剔透晶瑩,無端的覺得風摧花盡林稀疏,傷了柔情弱骨。殘花悄悄隨浪去,碎了心肝,淡了笑容。遠去了的秋風不回首,淡淡水長流。壹如思緒在流淌,不斷地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