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南北朝時,有個叫沈慶之的人。沈慶之從小就很會打仗,經常打勝仗回來。後來被封為“建武將軍”,負責保衛邊疆。壹天,皇帝想把他的領土擴展到北方。沈慶之知道這件事後,極力阻止皇帝:“陛下,這是絕對不可能的。妳還記得以前幾位將軍向北擴張領土的失敗嗎?”陛下...”沈慶之不停地勸說皇帝,皇帝覺得很惱火,就對沈慶之說:“我不想聽,我讓別人告訴妳!"
皇帝找了大約兩個文官來和沈慶之爭論。沈慶之無奈地對皇帝說:“陛下,治國如治家。要討論種地,必須找天天去種地的工人。想問織布的事,壹定要找織布的女仆。現在國王要去攻打別的國家,卻要去找兩個沒打過仗的“白面書生”商量。此戰如何能成功?”
皇帝不耐煩地說:“不要再說了,我已經決定的事不會再改變了!”“皇上沒有采納沈慶之的建議,當然是大敗而歸!
後來,人們用沈慶之的“白面書生”來形容年輕而沒有經驗的學者,只知道書本上的知識,不知道實際處理事情的方法。
成語:做新面孔
故事:
唐朝初年,唐太宗為了表彰24位開國功臣,命人將這些人的畫像擺放在皇宮的靈巖閣。70多年過去了,這些畫像的顏色已經褪色。唐玄宗聽說曹操的後人曹霸擅長畫人物和馬匹,就命他重新作畫,讓二十四位英雄重煥光彩。唐玄宗看後非常高興,封曹霸為左武衛將軍。安史之亂後,曹霸去了成都,靠賣畫為生。詩人杜甫聽說後,找到曹巴,寫了壹首《丹·尹青贈曹巴將軍》的詩:當偉人的精神留在名人堂的墻上,壹位將軍的筆。.....以示深切的同情。
現在這個比喻打開了壹個新局面。
成語:直奔主題。
故事:
王羲之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書法家,在歷史上享有很高的評價,被後人稱為“書聖”。
他的字既好看又蒼勁,很難;想想吧。壹般漂亮的字會顯得柔美,蒼勁的字會顯得粗獷硬朗,但他能脫塵去俗,兩者兼而有之,說明他的書法功力深厚,這很可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勤奮學習和練習而得。
壹天,他把字寫在木板上,帶到雕刻師那裏雕刻。那人先用刀把木板切開,才發現字跡竟然滲透進木板三分。這件事轟動了整個京城,“入木三分”成了家喻戶曉的成語。用毛筆在木板上寫字,字跡能滲透到三分的深度。除了身懷絕技的人還有誰會有這種能力?不過,我們也可以想象壹下,這位“書聖”寫出來的字,是很有氣勢的,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所以根據這個故事的情節,後來的人直接用“開門見山”來形容人寫文章或者說話很深刻。
以後只要講故事的人把故事講得繪聲繪色,我們也可以誇他講的故事“精辟”。
成語:完美。
故事:
古時候有個叫郭翰的先生,擅長詩詞繪畫,幽默風趣,喜歡開玩笑。盛夏的壹個夜晚,他在壹棵樹下乘涼,卻以藍天白雲,明月高掛,徐來清風,庭院飄香而聞名。這時,壹位異常美麗的仙女微笑著站在了郭翰面前。
郭翰禮貌地問,小姐,妳是誰?它從哪裏來的?
仙女說:我是織女,來自天堂。
郭翰問:妳是天上來的。妳能談談天上的事嗎?
仙女問:妳想知道什麽?
郭翰說:我什麽都想知道。
仙女說,這很難。妳想讓我從哪裏開始?
郭翰說:人們都說神仙聰明,就說說吧。
仙女說:天上四季如春,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樹是常青的,花是不雕謝的。鳥兒在枝頭歌唱,魚兒在水中遊來遊去。沒有疾病,沒有戰爭,沒有稅收,總之地球上所有的苦難都不在天上。
郭翰說:天空那麽好,妳為什麽要來地球?
仙女說,妳還是個書生。妳的前輩莊周老先生不是說過‘我在滿是蘭花的屋子裏呆久了,聞不到香味’嗎?在天上呆久了,難免有點寂寞,偶爾在地球上玩玩。
郭翰又問:聽說有壹種藥,人吃了可以長生不老。妳知道它在哪裏嗎?
仙女說:這種藥不是世界上才有的,而是天上到處都有。
郭翰說:既然天上這麽多,妳就帶壹些下來,讓人嘗嘗有多好。
仙女說:腰帶不能帶下來。天上的東西帶到地球上就失去了光環。不然秦始皇漢武帝早就吃了。
郭翰說:妳口口聲聲說妳是天上來的。妳有什麽可以證明妳沒有說謊騙人?
仙女給郭翰看了她的衣服。郭翰仔細壹看,驚訝於仙女的衣服沒有縫制。
仙女說:天衣無縫,妳連這個都不知道,妳叫什麽天才?我認為妳是個十足的傻瓜。
郭翰聽後哈哈大笑,再壹看,仙女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