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諸葛亮《出師表》。
《後模》載於《三國時期張炎回憶》,壹般認為是諸葛亮之作,是《後模》的伴(前模)。
本文針對漢賊相爭、敵強我弱的嚴峻現實,向已故的統治者說明,北伐不僅是為了實現始皇帝的遺願,而且關系到的生死,不能因“談判者”的不同看法而動搖。全文善於論述,傳達出壹種忠誠感和英雄主義。
這篇文章載於三國時期吳國人張炎的回憶錄中。壹般認為是諸葛亮的作品。它被認為是蜀漢建興六年(228),比前壹個模型晚了壹年。
此時,諸葛亮第壹次北伐中原並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為了排除各方面的障礙,諸葛亮在第二次北伐起程前,把這份“後來者的榜樣”送給了劉禪。
總體評價:
諸葛亮在《後主表》中論證了漢賊相持,敵強我弱,並向後主說明北伐不僅是為了實現始皇帝的遺願,而且關系到蜀漢的生死,不能因“談判者”的不同看法而動搖。
正是因為這塊表涉及到對軍事形勢的分析,關系到蜀漢的安危,它的忠誠和英氣似乎超過了“前師表”。
表中“盡我所能,寧死不屈”這句話,是作者當時透露出來的忠貞誓言,讓人肅然起敬。
從全文來看,這張表無論是諸葛亮自己做的,還是後人假借做的,總體思路基本符合諸葛亮的人性;至於“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句成語,更是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千百年來激勵了無數有為之士。所以這篇文章不管是不是諸葛亮寫的,都是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篇章,值得後人去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