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指人為了逃避眼前不利局面而假裝糊塗(愚蠢)逃避責任,後指愚蠢得別人比不上,形容愚蠢無比。
1.出自:
出自《論語·公冶長》,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昧也”。
2.成語故事:
寧武子,姓寧名俞,武是他的謚號。他是衛國正卿寧速之子,衛文公、衛成公時任大夫。衛懿公酷愛養鶴,荒廢國政,當時的大夫石祁子(石碏之後)、正卿寧速(謚號莊,又稱寧莊子)忠直賢良,兩人多次向懿公進諫,懿公置若罔聞。公元前660年冬,北方翟(狄)人攻衛,在滎澤(今浚縣西北)殺死率兵迎戰的衛懿公。噩耗傳到朝歌之後,石祁子與寧速保護衛公子申,率領衛國遺民730人連夜向東南逃去,後來在齊侯的幫助下,在漕邑(今滑縣東南)重建都城,公子申就是衛戴公。戴公很快死去,他的弟弟公子毀被立為衛文公,衛國也遷都到了楚邱。寧速為保全衛國宗祀立下大功,而寧武子隨父親離開朝歌,後來做了衛國大夫。
衛文公時政治相對清明,寧俞作為國家重臣,勤於國事,據《左傳》記載,曾多次代表衛國與諸侯結盟。由於當時大環境很好,很多賢良之士願意為國效力,所以孔子說寧俞“其知可及也”。但是到了衛成公時,壹方面由於成公個人昏庸無能,造成國政荒疏,壹方面由於當年文公沒有禮待晉國逃亡的公子重耳(此時已是春秋五霸之壹的晉文公),招致晉國武力威脅,結果成公被迫出逃在外兩年。在此期間,很多大臣看到衛國衰微之勢,紛紛抽身而去,另謀高就了。內憂外患之際,只有寧俞站了出來,憑借他的忠誠、勇敢和智慧斡旋於晉國和衛國之間,維護了衛國的尊嚴。有壹次,晉文公要毒死衛成公,寧俞聞訊後買通下藥的人減小劑量,才保住成公性命。可以說,若不是寧俞,衛國的大廈怕是早已傾塌了。
在太平時代,寧俞的才智發揮也是壹般人能夠達到的;到了亂世,人人只求自保,不願出頭,以免禍患。而寧俞在國家最困難的時候仍然盡心竭力,不避艱險,在其他大多數人看來是愚蠢的行為。孔子說寧俞“邦無道則愚……其愚不可昧也”,其實是對寧俞忠義之舉的高度贊譽。
3.作品簡介:
《論語·公冶長》是《論語》中的第五篇,此篇有28章,以談論仁德為主線,本篇章中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從各個側面探討仁德的特征。
4.孔子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壹,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為儒教始祖(非儒學),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壹度成為和上帝、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別的“大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