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成語出自中國古代文獻《吳越春秋勾踐傳》。它描述了在寒冷的冬天,人們擁抱冰來抵禦寒冷。這個成語的意思不僅僅是表面的,也常用來形容壹個人在困難中堅持不放棄,以努力和自我鼓勵的精神戰勝困難。
擴大知識面
這個成語的典故,和勾踐見義勇為的故事有關。據說勾踐在吳越戰爭中戰敗後,被吳王夫差俘虜。為了保命,勾踐回國後開始大力發展生產,擴大國土。在這個過程中,勾踐忍辱負重,歷盡艱辛。
特別是在寒冷的冬天,為了提醒自己不要忘記自己的困境和恥辱,勾踐曾經每天晚上都要抱著冰塊,讓自己保持清醒和精力充沛。後來,勾踐終於帶領越國強大起來,成功地報復了吳國。人們為了紀念他在寒冬中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精神,就用“寒冬中持冰”這個成語來形容那些在困難中不屈不撓、堅持不懈的人。
總之,人們經常用“冬天捧著冰”這個成語來形容人們在面對困難和艱苦的環境時仍然能夠保持不屈不撓的毅力和不屈不撓的精神。這是努力和自我鼓勵的表現,也是對冬天寒冷的挑戰和超越。
書籍介紹
東漢時,趙曄寫了《吳越春秋》,本來是十二卷,隋朝以後少了兩卷,《宋史·藝文誌》記為十卷。《吳越春秋》是壹部雜史,主要記述了春秋末期吳越和壹些楚國的事情。前五篇是吳事件,起於,止於茯茶。後五章是關於越國的,記錄了越國無所不用其極,甚至勾踐稱霸及其後代,關註吳越爭霸的事實。
本書是壹部古史誌集,以彌補《國語》、《左傳》和《史記》的不足,如破楚入郢之戰、孫吳為吳軍大將等。但其史料價值不如《越絕書》,壹些傳聞和不同意見也不能保持原貌,甚至把後人臆想的文字加到春秋末期的吳越事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