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規啼”有“子規啼血”的典故。傳說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鳴,聲音淒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相傳,古代有壹位蜀國的國王杜宇,很愛他的百姓。死後,他的靈魂變為壹只杜鵑鳥。每年春季,杜鵑鳥飛來喚醒老百姓“快快布谷! 快快布谷!”嘴巴啼得流出了血,滴滴鮮血灑在地上,竟然不斷擴大慢慢的染紅了整片山坡,花吸收了之後就變成了杜鵑花。這就是成語“子規啼血”的來歷。
在春夏之際,杜鵑鳥會徹夜不停地啼鳴,它那淒涼哀怨的悲啼,常激起人們的多種情思,加上杜鵑的口腔上皮和舌頭都是紅色的,古人誤以為它“啼”得滿嘴流血,因而引出許多關於“杜鵑啼血”、“啼血深怨”的傳說。
“子規啼血”的典故常被引用在詩詞中,試舉如下:
1,烘托傷春、惜春,表達惜時之意?。
《送春 / 春晚》宋代:王令
三月殘花落更開,小檐日日燕飛來。?
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
釋義:
暮春三月花敗又花開,矮矮屋檐下燕子飛走又回來。只那眷戀春光的杜鵑鳥仍在夜半悲啼,不相信春風喚不回。
2、傾述鄉愁、思念,寄托羈旅之愁 ,遊子的思鄉懷人之情。
《安公子·遠岸收殘雨》宋代:柳永
遠岸收殘雨。雨殘稍覺江天暮。拾翠汀洲人寂靜,立雙雙鷗鷺。望幾點、漁燈隱映蒹葭浦。停畫橈、兩兩舟人語。道去程今夜,遙指前村煙樹。
遊宦成羈旅。短檣吟倚閑凝佇。萬水千山迷遠近,想鄉關何處。自別後、風亭月榭孤歡聚。剛斷腸、惹得離情苦。聽杜宇聲聲,勸人不如歸去。
釋義:
妳獨自靠著船舷向遠處的岸邊望去,淅淅瀝瀝的雨快要停歇了。天空中還是布滿了黑雲,讓人覺得仿佛到了傍晚時分。水邊的小洲上壹片寂靜,並沒有采摘香草的女子。放眼望去,只見雙雙鷗鷺立在水邊。壹陣風拂過蘆葦蕩,蘆葦輕輕搖晃,幾點漁燈時隱時現。
舟上兩人在閑談,壹問“今晚宿在哪兒”?壹手遙指遠處,煙雨綠樹中隱藏著壹處村莊。妳四處為官,早已成了他鄉客。閑倚桅桿凝思長久立。望,萬水千山迷茫遠近處。家鄉在何處。子別後、亭臺樓榭依舊在,不見人歡聚。想到此、肝腸寸斷,離情苦。卻聽到,杜鵑聲聲叫:不如歸去“,讓妳更添愁緒。
3、抒發悲苦、哀怨之情。
《錦瑟》唐代: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壹弦壹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釋義:
瑟本有二十五根弦,但即使這樣它的每壹弦、每壹音節,足以表達對那美好年華的思念。莊周其實知道自己只是向往那自由自在的蝴蝶。望帝那美好的心靈和作為可以感動杜鵑。
大海裏明月的影子像是眼淚化成的珍珠。只有在彼時彼地的藍田才能生成猶如生煙似的良玉。那些美好的事和年代,只能留在回憶之中了。而在當時那些人看來那些事都只是平常罷了,卻並不知珍惜。
4、抒發傷感、亡國之情。
《臨江仙·櫻桃落盡春歸去》五代:李煜
櫻桃落盡春歸去,蝶翻金粉雙飛。子規啼月小樓西,玉鉤羅幕,惆悵暮煙垂。
別巷寂寥人散後,望殘煙草低迷。爐香閑裊鳳凰兒,空持羅帶,回首恨依依。
釋義:
櫻桃落盡,春天已經離去,只有那蝴蝶還翻飛著銀灰色的翅膀雙雙飛舞。子規在小樓西面夜夜泣血鳴啼,倚著樓窗的玉鉤羅幕了望,惆悵地看著幕煙低垂。
人群漸漸散去,小巷壹片冷冷清清,只見裊裊殘煙草色不清。爐裏的香煙隨風輕輕擺動,閑繞著香爐上的鳳凰繪飾。但見她愁容滿面拿著羅帶,回首往事只覺仇恨綿綿。
5、抒發春閨之怨。
《踏莎行·院落深沈》宋代:洪邁
院落深沈,池塘寂靜。簾鉤卷上梨花影。寶箏拈得雁難尋,篆香消盡山空冷。
釵鳳斜欹,鬢蟬不整。殘紅立褪慵看鏡。杜鵑啼月壹聲聲,等閑又是三春盡。
釋義:
夜晚的院落幽深隱蔽,池塘寂清謐靜。我睡不著覺,把窗簾卷掛在簾鉤上,映入眼簾的是滿樹梨花的花影。手指攏住古箏的弦,黑暗中箏面的雁柱也摸不到,音調也調不準。香爐中的盤香耗盡,懶得去添香料,身處屏風旁也徒然感覺到室內的寒涼。
鳳形的頭釵傾側在頭發的壹邊,蟬形的鬢發發武零亂不整。憔悴面孔的脂粉顏色即刻減退,也懶得去照壹下鏡子。月下傳來杜鵑鳥壹聲聲催歸的啼叫聲,不經意間,壹年中三春的美好時光就這樣輕易終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