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指楚國神話傳說中巫山神女興雲降雨的事。後人誤解其義,因而用以稱男女歡合。
舉例造句: 壹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唐·李白《清平調》
拼音代碼: yyws
近義詞:巫山雲雨、雲雨高唐
用法: 作賓語、定語;用於男女之間
成語故事傳說楚之先王遊覽高唐地區,十分疲倦就在白天小睡了壹會,在夢中看見壹個仙女說:“我是天帝的小女兒,聽說妳來遊覽此地,願意給妳當枕席。”先王臨幸了她。臨別她說:“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
楚襄王只是巫山雲雨這個故事的聽者。認為楚襄王與神女有過關系是壹種較為常見的錯誤。由於《高唐賦》和《神女賦》是先秦古賦,年代久遠,其中的故事比賦文本身流傳更廣,所以很多談論者其實並未讀過《高唐賦》和《神女賦》,以致訛傳出襄王神女有關系的謬誤來。
擴展資料
巫山由來:
“巫山”之名源出中國宗教民俗“巫文化”中的“巫鹹”。楊慎《藝林伐山》卷四引郭璞《巫鹹山賦》:“巫鹹以鴻術為帝堯醫師,生為上公,死為貴神,封於是山,因以為名”。“巫山文化”作為壹種民俗文化概念,其“巫山”的定義是指“巫鹹山”,而非“巫山縣的山”!實際上,上古傳說“巫(鹹)山”神話時,根本都還沒有三峽地區的巫山縣。
《山海經》:“大荒之中,有靈山,巫鹹、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藥爰在。”《漢書·地理誌》“河東郡安邑”條:“巫鹹山在南。”《水經註·涑水》:“涑水西南逕監鹽縣故城,城南有鹽池,上承鹽水。水出東南薄山,西北流逕巫鹹山北。《地理誌》曰:山在安邑縣南。”經北魏酈道元考證,“靈山”、“巫鹹國”、“巫鹹山”等均在今山西夏縣境內。
《太平寰宇記》“陜州夏縣”:“巫鹹山又名覆奧山……巫鹹山祠在縣東五裏巫鹹山下。”乾隆二十八年立《白沙河南北岸改建石堰記》:“解州夏縣白沙河,壹名巫鹹河,發源中條山,出巫鹹谷。”正因諸多早期地理權威文獻的確鑿記載,近代研究中國上古神話的徐旭生、以及歷史地理大師譚其驤等,也都確認《山海經》所載巫鹹國、巫鹹山之地望,在今山西省夏縣境內,山西省的“晉巫文化”由此被公認為是中國“巫文化”的源流。
歷史上的巫山
“巫山”作為地理名,並非三峽地區獨有!中國至少八個地方都有過“巫山”的記載,見於晉南、濟北、蘇南、浙東、淮北、三峽、湖北、湖南等地。壹般認為這是早期部落遷徙地名搬家,隨山西“巫文化”在南方各地傳播而來。
1)晉南的巫山
山西夏縣的巫山,被公認為中國“巫文化”的源流。近代徐旭生、譚其驤等均確認神話故事《山海經》中所載巫鹹國、巫鹹山之地望,在今山西省夏縣境內。
2)濟北的巫山
《左傳》襄公十八年:“齊侯登巫山以望晉師。”《水經註·濟水》:“巫山在平陰東北,昔齊侯登望晉軍,畏眾而歸。師曠、邢伯聞烏鳥之聲,知齊師潛遁。人物鹹淪,地理昭著,賢於杜氏東北之證矣。今巫山之上有石室,世謂之孝子堂。”
3)蘇南的巫山
《越絕書》:“虞山者,巫鹹所居。”《宋元方誌叢刊·郡誌》卷9:“虞山,今為海巫山,山即巫鹹山所出。”虞山又名海隅山,在今江蘇常熟市西北。
4)浙東的巫山
《會稽誌》:“巫山在縣北壹十八裏,舊經巫山,壹名梅山。”《三國誌》卷8裴註引《會稽典錄》曰:“昔越王蘙讓位,逃於巫山之穴,越人熏而出之,斯非太伯之壽邪?”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