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壹知半解是貶義詞嗎

壹知半解是貶義詞嗎

壹知半解是貶義詞。

壹知半解(拼音:yī zhī bàn jiě)是壹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滄浪詩話·詩辨》。壹知半解的意思是知道、理解的只是壹丁半點,形容知道得片面,理解得膚淺;聯合式結構;在句中壹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成語出處: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辨》:“有透徹之悟,有但得壹知半解之悟。”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壹知半解”。

成語典故:宋朝詩人陳師道認為蘇東坡的詩作沒有壹點新意,開始是模仿劉禹錫,後來又仿效李太白。到了清朝乾隆禦定《詩醇》時,作者卻不同意陳師道的觀點。

他評論蘇東坡的詩時說:“宋代大詩人蘇軾的詩作真是獨立千古,不能當作壹個時代壹個人的詩來看,而陳師道卻認為蘇軾的詩開始學劉禹錫,後來學李太白,這樣評價是對蘇軾的詩作並不了解的緣故。”後來,人們用“壹知半解”表示對問題了解得不深不透,所知道的東西並不多。

成語寓意

誠信的基礎是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地表達事物的本來面目,是誠信的出發點。誠信學習就要求學習要認認真真,要讓自己學到的知識能反映客觀實際,能解決實際問題。有句話說:“學當專精,文以載道。”誠信學習最忌諱壹知半解,不懂裝懂。

如果壹個人對於知識光求表面理解、泛泛掌握,只會造成知識的“消化不良”,不僅不能很好地掌握所學的知識,而且不能融會貫通,導致學習勞而無功。

如果壹個人什麽事都壹知半解,往往喜歡道聽途說,也容易不懂裝懂、自以為是。可以說,壹知半解者比無知者更愚蠶,更荒唐,更容易壞事,還常常留下笑料始笑眾生。學習也是壹件永無止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