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見成語知國學]《孟子》成語集萃(5)

[見成語知國學]《孟子》成語集萃(5)

註:第壹段為“原文”,第二段為“譯文”,之後是“成語及釋義”。

《孟子·盡心上》

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

做了卻不知道為什麽要做,習以為常卻不知其所以然,終生都順著這條道走,卻不知道這是條什麽道,這種人是普通人。

習焉不察--經常接觸某種事物,反而覺察不到其中存在的問題。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困窘時便獨善其身,得誌時便兼善天下。

獨善其身--原指獨自修養身心,保持個人的節操。後指只顧自己,不管他人的個人主義處事哲學。

兼善天下--使天下人都得到好處。

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曰小補之哉?

聖人所經過的地方,百姓會受到感化;聖人停留之處,會產生神奇的效果,在上與天,在下與地***同運轉,難道只是小小的補益嗎?

不無小補--作用不大。

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仁德的言語趕不上仁德的音樂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趕不上良好的教化深入民心。

深入人心--思想、理論、學說、主張等被大家所深刻理解並擁護。

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不要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希望得到自己不想得到的東西,這樣就可以了。

如此而已--就這樣罷了,再沒有別的。

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

只有那些孤立無援的大臣、地位卑賤的庶子,他們操心勞神總是不得安寧,憂慮災患更深,所以通達事理。

孤臣孽子--孤立無助的遠臣和賤妾所生的庶子,引申為不容於當政者但心懷忠誠的人。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壹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zuò) 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君子有三種樂事,但以德服天下並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在,兄弟沒有災禍,這是第壹件樂事;擡頭無愧於天,低頭無愧於人,這是第二件樂事;得到天下的優秀人才而去教育他們,這是第三件樂事。

俯仰無愧--比喻沒有做虧心事,並不感到慚愧。

仰不愧天--沒有做過壞事,問心無愧。

廣土眾民,君子欲之,所樂不存焉。

擁有廣大的土地,眾多的人民,是君子所希望得到的,但他們的樂趣並不在此。

廣土眾民--土地廣闊,人民眾多。

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zuì) 然,見於面,盎(àng) 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君子的本性,仁義禮智已根植於內心,生發出來的神色是溫潤和順的,流露在臉上,充盈在肩背,推及到肢體,肢體的動作,不必言說,就能使人明了。

不言而喻--形容道理很淺顯。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

孔子登上東山,就覺得魯國變小了;登上了泰山,就覺得天下變小了。因此見過大海的人,難以對別的水感興趣;在聖人門下遊學的人,難以對別的言論感興趣。

登山小魯--比喻學問既高便能融會貫通,眼光遠大。

曾經滄海--已曾經歷過滄海多變的世道。比喻世事變遷之巨及經歷之多,眼界非常開闊,不把平常的事物放在眼裏。

雞鳴而起,孳(zī) 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跖(zhí) 之徒也。

雞壹叫就起來,孜孜不倦地做善事的,是舜壹類的人;雞壹叫就起來,努力追求利益的,是跖壹類的人。

雞鳴而起--形容勤奮不怠。

楊子取為我,拔壹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楊子主張壹切為自己,如果拔下壹根汗毛能夠有利於天下,他都不肯做。墨子主張兼愛,就是磨光頭頂,走破腳跟,只要對天下人有利,他就去做。

摩頂放踵--形容不辭勞苦,舍己為人。

壹毛不拔--原指楊朱的極端為我主義。後形容為人非常吝嗇自私。

久假而不歸,惡知其非有也。

然而,長時間假借不還,怎麽能知道他不是真的擁有了仁義呢?

久假不歸--原指假借仁義的名義而不真正實行,後指長期借用而不歸還。

君子居是國也,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其子弟從之,則孝悌忠信。

君子居住在壹個國家,國君任用他,這個國家便會安寧、富足、尊貴、榮耀;少年子弟追隨他,便會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忠實守信。

安富尊榮--國君任用賢者,得以身安、國富、位尊、名榮。也指安於富裕安樂的生活。

舜視棄天下猶棄敝蹝(xǐ) 也。

舜把拋棄天子的位置看得如同丟棄破鞋。

棄如敝屣(xǐ)--比喻毫不可惜地扔掉或拋棄。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

君子實施教化的方式有五種:有像及時雨壹樣滋潤萬物的,有幫助成就德行的,有培養才能的,有解答疑問的,有憑借學養而使人私下受到教誨的。

春風化雨--適宜於草木生長的風雨。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

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

君子教導別人正如射手拉滿弓,但卻不把箭射出去,做出躍躍欲試的樣子。

引而不發--比喻善於啟發引導。也比喻做好準備暫不行動,以待時機。又比喻善於控制自己。

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君子對於萬物,愛護它,但不必以仁德之心對它;對於百姓,施仁給他而不必親愛他。君子熱愛親人,進而施仁德於百姓;施仁德於百姓,進而愛惜萬物。

仁民愛物--對人親善,進而對生物愛護。

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

智者沒有什麽不想知道的,但急於知道當前該做的緊要事情;仁者沒有什麽不愛惜的,但急於先愛親人和賢人。

當務之急--當前急切應辦的要事。

《孟子·盡心下》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完全相信《尚書》,還不如沒有《尚書》。

盡信書不如無書--泛指讀書不要拘泥於書上或迷信書本。

舜之飯糗(qiǔ) 茹草也,若將終身焉。

當舜啃幹糧吃野菜的時候,好像壹生就將這樣度過。

飯糗茹草--形容生活清苦。

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聖人是百代後人的老師,伯夷、柳下惠就是這樣的人。

百世之師--世世代代的老師,指才德高尚而永遠可為人師表的人。

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賢明的人先讓自己對事物清楚明白,再去讓別人明白;如今的人是自己對事物模模糊糊,就去讓別人明白。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外行人胡亂指揮內行人或者自己不懂卻想要使別人明白。

山徑之蹊(qī) ,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山坡上的小路很窄,專心致誌地去走,然後便變成了路。如果隔了段時間不去走,就又會被茅草塞住。現在茅草堵塞妳的心了。

茅塞(sè)頓開--原意為心裏好像有茅草堵塞著,現在忽然被打開了。現在形容閉塞的思路,由於得到了某種事物的啟發,忽然想通了。

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嵎(yú) ,莫之敢攖(yīng) 。望見馮婦,趨而迎之。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

晉國有個叫馮婦的人,擅長和老虎搏鬥,後來成了壹個善人。有壹次他到野外去,有很多人在追趕壹只老虎。老虎背依山險,沒有人敢迫近它。他們望見馮婦來了,就趕緊快步上前迎接他。馮婦捋袖伸臂跳下車來。大家見了都很高興,可是那些士人卻在譏笑他。

負隅頑抗--比喻依仗某種條件頑固抵抗。

再作馮婦--比喻再幹舊行業。

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值得人喜歡便是好;好處確實存在於他自身,便是實在;使那些好處充滿他全身便是美;不但充滿而且能夠光彩奪目地表現出來,便是大;大而又能化育萬物便是聖;聖達到不可測度的境界,便是神。

大而化之--原指思想品德之博大,廣大,光大,大到可以教化天下。現常用來表示做事疏忽大意,馬馬虎虎。

夫子之設科也,往者不追,來者不拒。

但是,您開設科目,招收學生,走了的不追問,來到的不拒絕。

來者不拒--對於來的人或送上門來的物品壹概不拒絕。

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

言語淺顯但意義深遠的,是“善言”;所操持的簡約,但成效廣大的,是“善道”。

言近旨遠--話很淺近,含義卻很深遠。

食前方丈,侍妾數百人,我得誌,弗為也。

滿桌的美味佳肴,侍奉的姬妾有幾百人,我得誌的話,不會這樣做。

食前方丈--吃飯時面前壹丈見方的地方擺滿了食物。形容吃得闊氣。

何如斯可謂之鄉原矣?

怎樣的人才算是鄉裏的好好先生呢?

深惡痛絕--對某人或對某事物厭惡、痛恨到極點。

言不顧行,行不顧言。

言語不顧及行為,行為不顧及言語。

言不顧行--說話與行事不相符合。

行何為踽(jǔ) 踽涼涼?

處事為什麽要特立獨行呢?

踽踽涼涼--形容孤獨寡合的樣子。

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絜(xié) ,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 德之賊” 也。

平時似乎忠誠老實,處事似乎方正、廉潔,大家都喜歡他,自己以為做得正確,卻與堯、舜之道格格不入,所以說是“德行的損害者”。

自以為是--總以為自己是對的。認為自己的觀點和做法都正確,不接受他人意見,形容主觀,不虛心。

[見成語知國學]《孟子》成語集萃(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