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端午節放風箏的起源

端午節放風箏的起源

“紙風箏”俗稱風箏。

端午節的習俗應該是吃粽子,賽龍舟。當然,這個節氣,風不是很大,還是可以放風箏的。

放風箏的最佳季節是早春、二月或清明節。宋代周覓在《武林舊事》中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箏,黃昏時分返回。”“風箏”就是風箏的意思。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和宋代蘇漢臣的《百子圖》中都有生動的放風箏場景。傳說公元前190年,楚漢相爭時,韓與韓信攻打未央宮,用風箏測量未央宮下地道的距離。垓下之戰,項羽的軍隊被劉邦的軍隊圍困。韓信派人用牛皮做了風箏,裝上竹笛,風就吹了起來(另壹說是張用風箏吹笛子)。漢軍配合吹笛,唱楚歌,分散了楚軍的士氣。這就是成語“四面楚歌”的故事。

清代高定《村居》:草長二月,柳醉春煙。孩子們放學回來得早,所以他們忙著乘著東風放風箏。

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有“風箏節”。其中,著名的是中國山東廊坊國際風箏節。2020年。廊坊國際風箏節是從4月20日到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