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裏有什麽 成語 典故 呢?下面由我給大家整理了《莊子》裏的 成語典故 相關知識,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莊子》裏的成語典故1:朝三暮四
這個 故事 源於《莊子*齊物論》。
有壹年碰上糧食欠收,養猴子的人對猴子說:?現在糧食不夠了,必須節約點吃。每天早晨吃三顆橡子,晚上吃四顆,怎麽樣?這群猴子聽了非常生氣,吵吵嚷嚷說:?太少了!怎麽早晨吃的還沒晚上多?養猴子的人連忙說:?那麽每天早晨吃四顆,晚上吃三顆,怎麽樣?這群猴子聽了都高興起來,覺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經勝利了。
其實橡子的總數沒有變,只是分配方式有所變化,猴子們就轉怒為喜。那些追求名和實的理論家,總是試圖區分事物的不同性質,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壹性。最後不免象猴子壹樣,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實質不變,用改換名目的方法使人上當。宋《二程全書?遺書?十八?伊川先生語》:?若曰聖人不使人知,豈聖人之心是後世朝三暮四之術也?遺憾的是,後來應用這個成語的人,並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處,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後者指的是戰國時期,秦、楚兩大強國對立,有些弱小國家壹會兒倒向秦國,壹會兒倒向楚國。就象十年前美蘇爭霸時期,有些非洲國家時而倒向美國,時而倒向蘇聯。朝三暮四本來與此無關,但以訛傳訛,天長日久,大家也就習慣把?朝三暮四?理解為沒有原則,反復無常了。
《莊子》裏的成語典故2:成者英雄敗者賊
這個故事出於《莊子*盜跖》。
在春秋這個社會(其實不限於春秋),小的盜賊被抓起來,而竊國大盜卻成了諸侯。齊桓公小白殺了他的哥哥才當上齊國的國君,當上國君後又把嫂子據為己有。對這樣的人,著名的賢人管仲卻心甘情願地輔佐他。齊國的大臣田常殺死了齊王,竊取了齊國,自己當了齊王。對這樣的竊國大盜,聖人孔子也毫無愧色地接收了田常送給他的錢。要是議論起來,這種事情真是讓人不足掛齒,可是連聖賢都對他們沒有非議。其實這事有什麽奇怪呢?《尚書》上說:?孰惡孰美?成者為首,不成者為尾。?
在後來的社會也是這樣。北宋蘇軾在《孔北海贊序》中說:?世以成敗論人物,故(曹)操得在英雄之列。?可惜的是,莊子、蘇軾這樣的大聲疾呼不常聽到。與此相對的壹個成語是?不以成敗論英雄?。作此呼籲者多半是失敗的壹方。國民黨被打敗,逃到臺灣。臺灣的報紙議論起來,就經常用?不以成敗論英雄?這個詞。
實際上,公平地說,莊子的觀點有點脫離實際。俗話說?時勢造英雄,而非英雄造時勢?,英雄也好,平民也罷,都不能脫離當時的 歷史 去看待他們,用今人的眼光去看四大發明,肯定覺得技術落後而不是先進,可在當時的科學環境下,是非常了不起的大事。重要看這些英雄們是否促進了社會的進步,科學的發展,對當時和後代的人民大眾是否做出了大的貢獻。
《莊子》裏的成語典故3:無中生有
道家認為世間萬物都是從?無?開始的。從?無?生出?有?,又從?有?發展成萬物。《莊子*齊物論》指出,小到生命,大到宇宙,都有壹個開始,在開始之前有壹個未曾開始的開始,還有連未曾開始都未曾開始的開始。宇宙之初的形態是?有?,在?有?之前是?無?,還有連?有?和?無?都沒有的?無?。忽然間有了?無?,不知道?有了?無?到底是?有?呢還是?無?。
這話聽起來有點玄。不過老子早就說過:?玄而又玄,眾妙之門。?道家認為:?天生壹,壹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應用到《易經》就是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直至無窮。但是事物壹開始,首先是?無中生有?。
莊子的?無中生有?理論,和現代的宇宙大爆炸理論有相似之處。大爆炸理論認為大爆炸是宇宙的起源,也是時間和空間的開始。在此以前(其實沒有什麽以前),壹切都是?無?。
道家對?無?非常看重。老子曾說:壹個車輪有三十根輻條,可是中間必須空出來,才好安放車軸。中間空出來的地方,看起來什麽也沒有,可是正因為那兒什麽也沒有,才有放置車軸的用處。壹座房子中間必須留有空間,人才能住進去。這個空間仿佛什麽也沒有,可是如果沒有這個?什麽也沒有?的空間,房子就不叫房子了。正是這個空間,使房子具有了人們建築它時所要求的功能。事實上,房子的功能就在這個?無?上。
?無中生有?本來是道家的哲學思想,後來人們用它的字面意思,壹般把無中生有形容為胡說八道。莊子對此也無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