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貌取人的意思是指根據人的相貌來判斷他的品質或才能。
以貌取人(拼音:yǐ mào qǔ rén)是壹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西漢·司馬遷《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以貌取人指根據外貌來判別壹個人的品質才能;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定語、賓語;含貶義。
以貌取人成語故事春秋時,大教育家孔子有很多學生,其中有壹個叫子羽,壹個叫宰予,子羽長得很醜,宰予長得很英俊。孔子對他倆的態度截然不同。子羽因為長得很難看,所以孔子第壹次見到他時對他的印象就很不好。孔子心中想:這個人長得像個醜八怪,壹定沒有什麽才氣。
因此,他對子羽的態度十分冷淡,後來子羽只好退學,回去自已鉆研學問。而宰予因為長得儀表堂堂,很有風度,加上他口才好,能說會道,因此孔子很喜歡他,認為這個學生將來壹定很有出息。然而,事情的發展卻出乎孔子的意料。
子羽是壹個熱愛學問和喜歡獨立思考的人,他在離開孔子後,更加發奮努力學習鉆研,成為壹個很有名的學者,很多青年因此而慕名到他門下求學,他的名聲也在諸侯之間傳開了。相反,宰予卻非常懶惰。盡管孔子非常認真地教,可是他的學習成績極差,孔子曾再三地勸導他。
?以貌取人成語寓意:
子羽長得很醜,並不能代表沒有才氣,退學後自律的子羽成為了有名的學者。對壹個外表英俊漂亮的人,人們很容易誤認為他其他方面也很不錯。對壹個外表邋遢醜陋的人,人們則傾向於認為他各方面都低劣。印象壹旦以情緒為基礎,這壹印象常會偏離事實。
看不到優秀背面的東西,就不能很好地解讀它。孤立地以貌取人、以才取人、以德取人、以某壹言行取人、以某壹長處或短處取人,都是不正確的知覺。古話說得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
識人要看內心,不要被人的外表蒙蔽了眼睛,以貌取人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同樣也是不可取的。相比起外表美而言,心靈美其實顯得更為重要。總歸,以貌取人不如以誠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