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談兵被現代人認為是跟趙括脫不開關系,但其實這個成語只是後世人對於趙括事件的簡短評論,有點像是我們現在的神評論壹樣,而戰國時連紙都還沒發明,何來紙上談兵?
成語背後的典故出自司馬遷的《史記》之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了趙括接替廉頗領軍上戰場的故事。戰國時期,趙國有個名將趙奢,趙奢是個非常著名的將領,他有統兵之道,並且在他兒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努力培養他。趙奢的兒子就是故事的主角趙括。
趙括雖然得到了父親的真傳,可惜並不如父親那般在實際戰場上打拼出來的將領氣質。趙括更符合的是個紈絝的富二代,喜愛金錢和土地,對於軍隊則是打心眼兒裏看不起。趙王派趙括出兵的時候,趙括的母親極力反對,知子莫若母,她就知道自己的兒子只會做表面文章,其實沒啥內涵。
趙王自認為趙括的母親沒有眼光,壹意孤行安排趙括繼續帶兵,最後趙括不僅自己慘死,還害的十萬趙軍被秦軍活埋。
趙括的故事其實起到的是警示的作用,是對於那些剛愎自用又沒啥大才幹的人的壹種諷刺。戰國時期我們國家還沒有出現紙張,所以這個典故只是壹個原始素材。到了明清時期,壹些讀者在讀了趙括的故事之後深深的表示無語,趙括可以把兵法倒背如流卻不會實際應用,就跟在紙上打仗壹樣,不切實際。
於是有人就總結出了紙上談兵這個詞語,用來諷刺那些只會空談大道理,卻不切實際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