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不三不四是什麽意思?知道來歷嗎?

不三不四是什麽意思?知道來歷嗎?

不三不四是壹個漢語成語,拼音是bù sān bù sì,意思是不像這也不像那。即不像樣子,不倫不類。形容不正派或不像樣子。

出處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七回:“這夥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來,莫不要攧灑家。”

最早起源於中國古代的易經思想,易經的每個卦都分6個爻,俗稱6爻卦。六爻每兩爻壹組配三才,即初爻與二爻為地,三爻四爻為人,五爻與上爻為天。那麽“不三不四”,三四爻不正位,不正時,就是指人不正直,不規矩的意思。

擴展資料

近義詞不倫不類、非驢非馬、非僧非俗。

(1)不倫不類,讀音bù lún bù lèi,漢語成語,指既非這壹類,又非那壹類,形容人的著裝不得體或說話沒有道理,?顛三倒四,出自 明·吳炳《療爐羹·絮影》。

(2)非驢非馬是壹個成語,讀音是fēi lǘ fēi mǎ,意思是不是驢也不是馬。比喻不倫不類,什麽也不像。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_不三不四(漢語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