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相同:
稅收和公債都是國家取得財政收入的壹種形式。 稅收的出現是在人類社會產生國家之後。我國最早的稅收出現在夏朝。 在我國古代的第壹個奴隸制國家夏朝,最早出現的財政征收方式是“貢”,即臣屬將物品進獻給君王。當時,雖然臣屬必須履行這壹義務,但由於貢的數量、時間尚不確定,所以,“貢”只是稅的雛形。而後出現的“賦”與“貢”不同。“賦”遠指軍賦,即君主向臣屬征集的軍役和軍用品。但事實上,國家征集的收入不僅限於軍賦,還包括用於國家其他方面支出的產品。此外,國家對關口、集市、山地、水面等征集的收入也稱“賦”。所以,“賦”已不僅指國家征集的軍用品,而且具有了“稅”的涵義了。有歷史典籍可查的對土地產物的直接征稅,始於公元前594年(魯宣公十五年)魯國實行了“初稅畝”,按平均產量對土地征稅。後來,“賦”和“稅”就往往並用了,統稱賦稅。 公債的出現則是後來的事。我國最早的公債出現在東周時期。據《東周列國誌》記載,周赧王姬延“欲發兵攻秦,而不能給車馬之費”,於是“訪國中有錢富民,借貸以為軍資,與之立券,約以班師之日,將所得鹵獲,出息償還”。 周赧王59年(公元前256年),秦國出兵伐趙,直逼周天子居住的洛陽。這時楚王派使臣來獻計,只有以周天子的名義召集六國***同伐秦。於是周赧王以天子的名義詔令六國***同討伐秦國,但周王朝地小人少,國庫裏空空如也,怎麽籌措軍需呢?周赧王采納大臣意見,先向國內的商人地主借了壹筆錢,說取勝回來連本帶利壹並歸還。周赧王的軍隊在伊闕等了3個月,結果只有楚、燕二國派來了軍隊,其他4國壓根不當回事。周赧王這次是貨真價實的窮折騰,秦國的大軍都懶得動手,秦昭襄王給他傳了話:“妳吃飽了撐的吧,沒事找事。”周赧王悻悻地回到了領地,沒想到那些債權人拿著債券,天天到宮門外向周赧王要債。周赧王沒錢還債,跑又沒處跑,只好在城內築起壹座高臺,躲到上邊,眼不見為凈。後人稱此臺為“避債臺”,後來才有了“債臺高築”的成語。
二.區別
第壹,稅收是國家為實現其職能,憑借政治權力,按照法律規定,通過稅收工具強制地、無償地征收參與國民收入和社會產品的分配和再分配取得財政收入的壹種形式。 公債是指的是政府為籌措財政資金,憑其信譽按照壹定程序向投資者出具的,承諾在壹定時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償還本金的壹種格式化的債權債務憑證。
第二,公債是壹種國家信用。作為國家信用,必須遵循信用關系的原則。這就是說,公債發行人——國家,與公債認購人雙方,在法律上應該是處於完全平等的地位。公債的發行,必須以公債認購人自願認購為前提。 稅收則是國家通過法律規定強制征收的。在稅收中,國家與納稅者雙方在法律上是分別處於執法者與守法者的不同地位,它以征收者強制征收,納稅者依法無條件繳納為前提。 同時,公債發行人作為債務人,是在籌措以償還為條件的借款;公債認購人作為債權人,是以預期收回本息為條件向國家貸款。它不像稅收,征收者是在進行壹種不付任何代價的無償征收,繳納者是在履行壹種純義務的繳納。
第三,公債和稅收的財政作用不壹樣。 公債在舉借的年度雖然可以暫時解決財政困難,但因為仍需用以後財政年度的收入來償還,因此有人把公債稱作財政預支。 而稅收是當年財政的實際收入,以後毋須償還,它反映的是壹個國家的真實財力。 當然,就公債本身來說,生產性公債和消費性公債對於財政的作用,也並不能壹概而論。生產性公債,只要以後年度中以債款投資所增加的財政收入能夠超過所需的還本付息支出,就是有積極意義的。至於消費性公債,情況就不相同了。它通常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條件下才發行的。往往逐年有增無減,最終使財政陷入嚴重的困境。
三.關系
公債與稅收,作為延期稅收與即期稅收,二者之間存在替代關系。公債首先被作為直接彌補財政赤字的手段對待, 由於稅收制度是以直接稅尤其是個人所得稅為主的典型特征, 使得公債發行替代了即期稅收, 人們產生相對的“ 減稅”好處, 但公債的償付必然通過未來的征稅解決, 從而又使人們產生增稅預期。 公債替代稅收的經濟效應 公債替代稅收產生了經濟效應, 達到了刺激經濟增長和稅收平滑效應。 1.刺激經濟增長。我國政府收人渠道多多, 除了規範的稅收收人以外, 還有各種預算內收人、預算外收人以及名目繁多的制度外收人。據公認的估計, 規費收人與稅收收人相當, 非稅收人比例過大, 稅收的依存度不高, 而且稅收收人與政府支出並不存在明顯的對應關系,。我國目前的稅制結構以流轉稅為主, 而不像西方國家那樣以個人所得稅為主, 以流轉稅為主的稅制結構弱化了政府支出與居民個人可支配收人之間的關系。由於我國的這種特殊的稅制結構, 發行公債可以產生更強的公債幻覺, 從而使政府的公債政策取得較為理想的刺激經濟的效果。 規費是國家機關為行使政權,加強各種事業管理,保證團體及人民合法權益而發給必要的書狀證照時,向受益者所征收的費用,如執照費、註冊費、訴訟費、行政訴訟費、律師費、考試規費。 公債幻覺,是“財政幻覺”這壹概念的延伸。政府終將要靠征稅來還債,即這筆稅收是遲早要征的。發債時人們認為資產沒有減少,這僅僅是壹種幻覺而已,實際上只是納稅的時間推遲罷了。 稅收的依存度,即稅收收入占整個政府支出的比重。 流轉稅指以納稅人商品生產、流通環節的流轉額或者數量以及非商品交易的營業額為征稅對象的壹類稅收。流轉稅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產物,各種流轉稅(如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關稅等)是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 2.產生稅收平滑效應。在現代公債理論中, 學者們基本以公債是用未來的稅收償還為分析前提的, 也就是說, 公債遲早要以稅收來償還, 公債被看作是延遲的稅收。因此, 公債與稅收間, 不管是即期或近期均是壹種替代關系。如果公債最終必須予以償還, 那麽這兩者間的關系也就是稅收在即期與遠期間的替代關系, 即稅收的時間分配問題。發行公債可以使政府在更長的時間裏安排稅收, 調節各個經濟時期的稅收數量, 實現稅收平滑。 所謂稅收平滑是指為避免每年征收的稅收數量波動過大, 政府制定相對穩定的稅收政策,調節每年的征稅數額, 使每年征稅的稅額保持在相對穩定的水平上。 公債替代稅收的負向效應 發行公債通過政府投資的擴大來刺激經濟增長未必是有效率的。政府投資並不意味著資源配置效率的優化, 有可能是資源配置的劣化, 即產生“ 擠出效應” 。如果政府投資能改變市場主體對投資、消費的成本和收益的預期, 增加信心, 進而啟動市場, 刺激民間投資, 則政府投資是可行的。公債和稅收對經濟的調節作用不同。公債的“ 相機抉擇”功能在顧及宏觀經濟穩定時可能喪失微觀配置效率。如果改變稅制, 稅收亦可能具備類似於國債的“ 相機抉擇”功能。“ 自動穩定器”功能和“ 相機抉擇”功能皆備, 能較好的兼顧經濟穩定和微觀配置效率。同時通過發行公債擴大政府投資來刺激經濟, 有可能產生“ 擠出效應” 。
因此, 公債替代稅收要適度, 規模要合理, 否則就會以損失微觀市場效率為代價。 相機抉擇,政府在進行需求管理時,可以根據市場情況和各項調節措施的特點,機動地決定和選擇當前究竟應采取哪壹種或哪幾種政策措施。 自動穩定器,亦稱內在穩定器,是指經濟系統本身存在的壹種減少各種幹擾對國民收入沖擊的機制,能夠在經濟繁榮時期自動抑制膨脹,在經濟衰退時期自動減輕蕭條,無須政府采取任何行動。 擠出效應,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費或投資降低的效果。 配置效率是指以投入要素的最佳組合來生產出“最優的”產品數量組合。在投入不變的條件下,通過資源的優化組合和有效配置,效率就會提高,產出就會增加。 小結 上述理論分析表明, 公債替代稅收會產生經濟效應。壹是由於公債幻覺的存在, 公債替代稅收能夠刺激經濟的增長。二是可以實現稅收平滑。但是公債替代稅收又會產生負向效應, 即有可能產生“ 擠出效應”和使政府背上沈重的負擔,。因此, 公債替代稅收的規模壹定要適度, 即壹定要確定合理的替代率。 公債最終仍要通過向公眾征稅才能清償。公債最終仍要通過向公眾征稅才能清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