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不落巢臼就是這四個字。
不落巢臼的典故起源是發生在中國春秋時期,戰國時期前期的魯國國君魯景公因為受到其它國家的侵犯,於是派遣大臣季孫氏去尋求援助。季孫氏訪問了多個國家,但都沒有成功。最後,季孫氏來到了齊國,請求齊景公的幫助。
齊景公對季孫氏表示願意提供援助,但齊景公要求季孫氏作出壹個非常困難的許諾,就是要用自己的身體來比喻壹個人或壹物,如果季孫氏能找到壹個不會被巢臼(壹種捕鳥的陷阱)所困擾的東西,那麽齊景公就會幫助魯國。
季孫氏接受了這個挑戰,並經過長時間的搜索和思考,最終想出了壹個聰明的辦法。季孫氏在壹個角落裏找到了壹塊空地,然後將壹只巢臼放在那裏。巢臼是壹種捕鳥用的陷阱,通常用來誘捕鳥類。季孫氏將壹只鳥用繩子系在了巢臼上,然後用另壹只繩子系在了巢臼上方的樹枝上。這樣,無論鳥如何掙紮,都無法逃脫,但卻不會落入巢臼中。
季孫氏將這個場景展示給了齊景公,說明了自己找到了壹個不會落入巢臼的東西,即巢臼上的鳥。齊景公被季孫氏的智慧所打動,答應了幫助魯國。
不落巢臼含義解釋
不落巢臼"這個成語的含義是指在面臨困境或陷阱時,能夠聰明地避免陷入其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免受傷害或避免損失。它強調了智慧和巧妙的應對能力,讓人們明白在困難的情況下,通過聰明的策略和思考,可以克服困難,避免陷入困境。
這個成語也常常用來形容壹個人或壹個團隊在面對復雜的情況時能夠迅速做出明智的決策,避免陷入麻煩或失敗。它強調了智慧和冷靜思考在解決問題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