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神清氣爽,抓耳撓腮,五臟六腑不知所措,目瞪口呆,肝腸寸斷,十指相連,膽戰心驚,面紅耳赤,滿嘴刀劍。
擴展知識:
人體是由臟腑、經絡、皮毛、肌肉、筋骨、精、氣、血、津液組成的整體。中醫認為,人的有機整體是以五臟為核心的極其復雜的統壹體,以五臟為主導,以六腑為協調,以身體組織器官為網絡相連,形成五大系統。這是中醫系統論的壹部分。
臟腑和臟腑是根據內臟的不同功能來區分的。臟腑,包括五臟(心、肝、脾、肺、腎),主要是指胸腹部壹些內部組織豐富的器官,其* * *相同的功能是藏精。精是指能滋養臟腑,維持生命活動的不可缺少的營養素。
腑臟包括膽、胃、大腸、小腸、膀胱和三焦(六腑),多指胸腹部的壹些中空器官,具有消化食物、吸收營養、排泄渣滓的功能。此外還有“奇恒腑”,是指在生理功能上不同於普通腑的壹類器官,包括腦、髓、骨、脈、子細胞等。
需要指出的是,中醫的臟腑不僅指解剖器官,還概括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所以,雖然現代醫學中的器官名稱大多相同,但概念和功能並不完全壹致,不能劃等號。五臟藏而不瀉,屬陰屬,在生理病理上比五臟更重要。
氣為陽之始,陽為氣之終。氣是陽的間歇分支。如果不維護人體的氣,也就是氣虛,就會損傷我們的陽,就會出現陽虛,所以陽虛最大的表現就是氣虛。什麽是氣虛?氣弱,脈弱,畏寒,畏寒。有了這些癥狀,就證明妳陽虛了。氣虛最常發生在中氣不足,即脾虛。
脾虛的表現就是不想吃,吃了也不會消化。中醫稱之為“食少腹脹”,是脾虛的特征。如果不重視,發展下去就會出現脾陽虛。當脾陽虛的時候,妳會有冷大便,畏寒,腹瀉。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人年輕的時候,是不壹定要穿衣服的。但是,父母總是帶著小紅肚皮,這是為了保護脾胃不受風寒。不然以後長大了可能容易脾陽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