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徑之資的意思是籌集隱居住所的費用。
三徑之資這個成語的出處是《宋書陶潛傳》。三徑原本指的是漢代隱士蔣詡在房前開的三條小徑,後來被用來代稱住宅庭院,而三徑之資則用來比喻籌集隱居住所的費用。
在古代,“三徑”的多種解釋:
1、三徑是亦作“三逕”。晉趙岐《三輔決錄逃名》:“蔣詡歸鄉裏,荊棘塞門,舍中有三徑,不出,唯求仲、羊仲從之遊。”後因以“三徑”指歸隱者的家園。
2、三徑是漢代隱士蔣詡隱居時在房前所開三條小徑,後人因以“三徑”為隱士居處的代稱。
三徑在古代社會中的文化意義:
1、三徑代表著隱士的家園,是隱逸生活的象征。古代的隱士往往選擇遠離塵囂,他們在自己的家園中過著清靜自在的生活,不受世俗的幹擾。而“三徑”就是這些隱士們在家中所開辟的三條小徑,是他們與外界隔離、與自然和諧***生的象征。
2、三徑體現了壹種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古代的隱士往往自己耕種、自己收獲,他們的生活方式強調自給自足,而“三徑”則是這種生活方式的體現。他們通過自己的勞動和智慧,在自己的家園中開辟出三條小徑,用於交通、耕種和休憩,從而實現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
3、三徑也代表著壹種道德追求。古代的隱士往往追求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養,他們在自己的生活中強調自我完善和內心的平靜,“三徑”則是這種追求的象征。通過開辟三條小徑,他們表達了對自我完善和內心平靜的追求,同時也傳達出對和諧、自然、簡樸生活的向往。
三徑體現古代隱士追求道德完善的價值觀
1、在開辟小徑的過程中,他們通過勞動和智慧,實現自我完善和內心的平靜。他們通過開辟小徑,與自然環境融為壹體,實現與自然和諧***生。這種生活方式不僅是對自然環境的尊重和保護,也是他們追求內心平靜和自我完善的體現。
2、他們通過自給自足的方式,遠離世俗的繁華和奢侈,實現了壹種簡樸、清靜、自在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不僅是對自我完善的追求,也是對人生哲理和道德修養的體現。他們通過觀察自然、研究經典、反思人生等方式,提高自己的知識和修養水平。這種知識追求不僅是對個人成長的促進,也是對他們追求道德完善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