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三落四是個成語,有關它的介紹如下:
拼音:diū sān là sì
釋義:指人粗心大意,丟失了應該註意或攜帶的某些物品或事物,形容不細心或不專註。
出處:明·楊慎《上京賦》:“若謾州言耳,是時諸將,則扚嘴笑,擲地拍肚,拿心裏找角。比氏密繃學,何磨丟三落四?”
用法:作謂語、定語;形容人粗心、不細心。
近義詞:丟三落四、馬虎、草率、粗心、大意、失誤
反義詞:細心、小心、專註、謹慎
例句:
1、他經常丟三落四,上課常常忘記帶書。
2由於他丟三落四,常常導致工作上的失誤。
3、對於重要事情,我們不能丟三落四,壹定要細心對待。
4、他這種丟三落四的毛病,得改改,否則會惹出麻煩。
來源:
"丟三落四"壹詞源於明代楊慎的《上京賦》,原指將領聽說即將上京就要留下,便心急如焚地四下找人看去哪裏就進京,忘記了值得註意的事情,故形成“丟三落四”的意義。它寓意著註意力不集中,思維不敏捷,丟失了重要的細節或物品。
“丟三落四”在生活中的應用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壹些丟三落四的人。這類人做事不註重細節,總是出現壹些差池和疏忽,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很多麻煩。在工作中,丟三落四的人常常會導致重要文檔的遺失,或者錯過重要的會議和約定。
在學習中,丟三落四的學生可能遺忘了作業的完成時間,或者忘記了帶上考試需要的物品。對於這些人來說,重要的是養成細心、認真和專註的習慣,鍛煉自己的註意力和責任感,從而避免丟三落四的情況發生。
然而,有時候我們也需要靈活運用"丟三落四"這個成語。在某些情境中,也可以用來形容某人或某事不拘小節,不拘束禮節的特點。這種靈活的用法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理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