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世說新語》讀後感

《世說新語》讀後感

品味完壹本名著後,妳有什麽領悟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麽能落下!可能妳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世說新語》讀後感(通用1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世說新語》讀後感1

近日,教學之余,在翻閱《世說新語》時,讀得其中壹個故事,覺得挺有味道,但細細品位之余,對其觀點我卻不敢茍同:

郭洗馬入洛,聽伎人歌,言佳。石季倫問其曲,郭曰:“不知。”季倫笑曰:“卿不識曲,哪得言佳?”郭笑曰:“譬如見西施,何必知姓名,然後知美?”

在郭洗馬看來,壹個人完全可以憑感覺去認識美,“不識曲”照樣能言其“佳”,——就像見了西施姑娘,不必“知其姓名”,也照樣可以“知美”壹樣。

我感覺這是淺嘗輒止的看法。美的事物壹般都具有具體可感性,或賞心悅目,或動聽悅耳。審美欣賞活動首先是憑感覺和直覺來把握事物,或者說,感覺和直覺是審美欣賞活動的起點。因而,美育是通過對美的事物的欣賞,陶冶人的思想感情,提高人生藝術化的程度。但是,審美欣賞活動僅有這個起點是遠遠不夠的,它起碼還需要知識、趣味、心境三個條件。

知識條件指的是豐富的知識修養。郭洗馬“不識曲”也能“言佳”,這裏的“佳”,只是壹般人說的“好聽”的意思。若進壹步問“佳在哪裏?”“為什麽佳?”他是斷然回答不出所以然的。中國有句俗話:“不會看的看熱鬧,會看的看門道。”郭洗馬所說的“佳”,充其量不過是聽著熱鬧而已。若是要聽出門道,即能講出“佳在哪裏”“為什麽佳”,則不僅需要“知其曲”,而且要具有壹定的音樂修養。有人把音樂欣賞分為三個層次:壹為“知覺的欣賞”,指聽音樂而產生悅耳的感覺;二是“情感的欣賞”,指聽音樂而產生喜怒哀樂的情感;三為“理智的欣賞”,指聽音樂而能對其結構、主題、技巧加以剖析。壹個人要真正領略音樂之美,就應該努力達到“理智的欣賞”的層次。因此,感覺到東西不壹定能很好地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深刻地感覺它。

大音樂家貝多芬的名曲《田園交響曲》,壹個音樂修養高的人會聽得如癡如醉,贊嘆不已;而壹個不懂音樂的人卻會聽得莫名其妙,甚至酣然入睡。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對於不懂音樂的耳朵,最美的音樂也沒有意義。”如果經過壹段時間學習,妳已經懂得了樂理常識,又對貝多芬的時代和生平有所了解,再聽《田園交響曲》,那時的情形就會完全不壹樣。

《世說新語》讀後感2

《世說新語》是東漢末年至東晉末年***約兩百年間的名士言行錄,它描寫魏晉名士的才能秉賦,道德修養,情感個性,日常生活和人際關系,不但文字簡約,典雅有味,而且活靈活現生動有趣,雖寫古人古事,今天讀來依然好像在看電影壹般。

譬如:其中寫壹個人的急躁(只有壹百字不到),王藍田性情急躁,有壹次吃雞蛋,用筷子去捅,沒有捅到,大發脾氣,舉起雞蛋扔到地上。雞蛋在地上轉個不停,他就用木屐去踩,又沒踩中,他更加光火,撿起蛋來放進嘴裏,恨恨地咬破再恨恨地吐到地上。

我讀了忍不住要笑。三言兩語描寫得多生動啊。此外,還有很多的成語都由此書中來,譬如:望梅止渴,咄咄逼人,東床快婿,卿卿我我……等等,不勝枚舉。此書***分三十六門,由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品藻,任誕……到仇隙。其中“賢媛”篇,記寫幾位女性,特有現代感,似乎女性主義思想在魏晉時代就已存在。

譬如:許允新媳婦長得很難看,行完交拜禮後,許允根本不想留在新房,可是新娘子拉住他袖子不放。許允就說:女人應有四德,妳有幾德?新娘子說:除了容貌我都有。然後反問他:讀書人應有的品行,妳有幾樣?許允說:我全有。新娘說:讀書人以德為先,妳好色不好德,怎能算都有?從此小兩口遂相敬重。

還有壹則:趙飛燕誣陷班婕妤,說她在神明前詛咒漢成帝,班婕妤答得好: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做好事尚且不壹定蒙福,做壞事還希望得到什麽呢?如果鬼神有知,不會接受奸人的詛咒,如果鬼神無知,詛咒又有何用?所以我不做這種事。

此外,相對於王戎的吝嗇,在“汰侈”篇中記石崇的奢侈,令人發指之處亦叫人讀之難忘。但是,我最感到驚訝的是:它對於魏晉名士的荒誕放達,著墨亦能跳出儒家教條,表現出的時代趣味竟然與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的嬉皮(西痞)壹族頗為類似。西痞族標榜超脫,崇尚虛無,曠達任性,而魏晉名士派的個人主義作風,尤其竹林七賢那種“散發裸身飲酒縱欲”的生活態度,真的跟西痞如出壹轍。原來好的文學作品,非但可以超越古今,還能中外有***識,《世說新語》真是最好的證明。

《世說新語》讀後感3

滕梓帆《世說新語》是由南朝宋劉義慶等文人編寫的壹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裏面的小故事有壹千多則,每壹篇小故事都讓我受益匪淺。

壹個人要想取得成功或獲得財富,應該通過自己的誠實、努力。而華歆呢卻總想著不勞而獲,對於有著華麗車馬的貴人非常羨慕,而把自己應該做的,努力讀書提高自己的能力,實現人生目標忘到了腦後。這樣的人喜歡投機取巧,為達到目的,什麽壞事都能做得出來。所以,管寧看不起他,選擇了和他斷交。其實我們身邊也有這樣的人,愛貪小便宜,愛慕虛榮,總想不勞而獲。

這篇文章告訴我們做事要專註,不能三心二意。“壹寸光陰壹寸金”,作為學生,我們上課時壹定要提高效率,珍惜課堂的每壹分鐘,認真聽講,及時消化吸收所學的知識。學習之余,還能有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而我們身邊有些人,卻不懂得之個道裏,課堂上盡管壹聲不吭,但始終處於遊離狀態,什麽也沒聽進去,還不得不靠課後很辛苦地花大量時間低效率地補課。

就拿“管寧割席”壹文來說,這篇文章講述了兩件事,其壹是,三國時期的管寧和華歆在壹起鋤地種菜。他們看見地上有壹片金子,管寧把金子當作瓦片壹般,視而不見,依舊揮鋤種地,而華歆卻想要拿起來,據為己有。其二是,兩人在壹張涼席上讀書,有華麗的馬車經過,管寧不予理睬繼續讀書,但是華歆卻丟下書本跑出門外湊熱鬧。管寧於是割席和他絕交。

“學弈”這篇文章也同樣令我印象深刻。弈秋是全國最會下圍棋的人之壹。他教兩個人下棋,其中壹人專心致誌聽弈秋的教導;另壹個雖然看似在聽,心裏卻想著有天鵝飛來,要拿弓箭去射它。即便兩個在壹起學習,效果卻天差地別。其實這並不是他們的資質有差異,而是因為做事的專心程度不同。

《世說新語》中盡管都是壹個個小故事,但是都蘊含著很深的哲理,讓我們感悟很多,真是壹本好書。

《世說新語》讀後感4

我看罷《世說新語》的“文學第四”,心中有壹種很不爽的感覺。這種不爽產生的原因就是太多魏晉的古文人實在是太令人失望了:每天除了辯論就是辯論,用華麗的辭藻去攻擊別人,自己辯過他人就沾沾自喜、貶低別人;辯不過他人便譏諷他人,不願面對自己的失敗。實在令人作嘔。

讓我最不理解、最討厭的兩個人就是支道林和殷浩。雖然支道林被稱為是東晉的大學者、高僧,但我是壹點也不想承認這個名號。支道林在自己辯不過他人時,理屈詞窮之時就大聲呵斥對方;在別人辯不過他時,他就嘲笑他人;在別人不願同他辯論時還逼著別人辯論。這些行徑壹直令我不願相信他是壹位高僧,有學識的學者。聽說他對《莊子·逍遙遊》有著自己很獨到的見解,但他的言行舉止讓我懷疑他是否對於這種留芳千古的文章有著真正的理解,連尊重他人,不怒不嗔都不會的人,怎能叫做高僧?則能寫出真正自己的見解?

殷浩也好不到哪裏去,他經常滔滔不絕地和別人辯論、清談玄理,自己水平不夠高深,還依舊大言不慚的和別人辯論著,所以經常遭到同代人的鄙視,還依舊和支道林這樣的”偽高僧“辯論,讓人看著和狗咬狗沒什麽區別。

可能說得有點重了些,但這些所謂魏晉名士確實令人失望,辯論來辯論去,爭名來爭名去,又有何用?問了很多同學,連支道林,殷浩等人的名字都沒有聽說過。這些古人是多麽悲哀呀!自己活著的時候爭到壹點名聲就沾沾自喜,以為自己能夠留芳千古,哪想到後人連聽都沒有聽說過,可笑,可悲!和同時代的陶潛相比,實在是太過於膚淺了。陶潛也沒有爭名也沒有辯論,就是過著自己的田園生活,表達出自己對於生命的思考,反而為後世所稱贊,所景仰。

這其實也能說明只有那些真正不求名利,能夠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思想的人,才能叫做文人,能夠被世人所銘記。而那些裝模作樣,做學問只求名利的人,雖然表面叫做文人,其實也就是打著文人的幌子來撈名利、撈虛榮心的牛鬼蛇神罷了。

僅是個人見解,持不同意見者可以反駁,我虛心接收。我覺得我並不像支道林等人壹樣不允許別人有不同意見。

《世說新語》讀後感5

“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這是適時的自嘲,是壹種語言的藝術,同樣也是壹種生活的態度。

這句話出自《世說新語》簡傲三,講得是鐘會請眾名士拜訪嵇康卻被無視,當他準備離去時,嵇康問道:“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鐘會答:“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意思是:我聽到我所聽到的而來,我看到我所看到的而去。這實際就是句車軲轆話,但在鐘會這裏卻有了不壹樣的效果。在良久的等待後,鐘會面對嵇康率性的問話,以問為答,在自我解嘲的同時,展現了與嵇康相同的曠達的生活態度,留下了這段佳話。

這就是自嘲的妙處。

自嘲要用,要會用。首先得判定是否需要,鐘會面對尊敬之人,自然不能也不會為等待生氣。嵇康發問何嘗不是鐘會展示自己的機會?

其次看場合、氣氛等。大家都是不羈之人,鐘會適時適事的侃上幾句,不僅能讓自己體面脫身,打破尷尬的局面,又能展示自己豁達大度的胸懷,何樂不為呢?而如果不分場合自嘲,恐怕就是自己不自信的心理作怪了。

自嘲是幽默的最高境界,能合適地運用自嘲的人絕對是壹個自信的人。因為自嘲是拿自身的失誤、不足甚至生理缺陷來“開涮”。不羞不恥不遮掩,反而將它們放大、誇張、剖析,最後還要會引申發揮、自圓其說,所以會自嘲的人同時是壹個聰明的人。抗戰勝利後,張大千的好友為張大千踐行,特邀梅蘭芳作陪,宴會伊始,大家請張大千坐首座。他說:“梅先生是君子,應坐首座,我是小人,應坐末座。”眾人不解其意,張解釋道:“俗話說’君子動口,小人動手’梅先生唱戲動口,我作畫動手,我理該請梅先生首坐。”張大千自嘲為小人,看似自貶,卻在幽默中將尊敬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這也正是張大千的謙遜和豁達的人格魅力。

當然,我們必須清楚,自嘲不是自我辱罵,不是出自己的醜,壹定要把握分寸。

學會自嘲,巧用自嘲,不僅體現妳的語言藝術,更是妳豁達的人生態度。

《世說新語》讀後感6

《世說新語》是中國南朝時期(420—581年)產生的壹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它主要記敘了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統治階級的情況,反映了魏晉時期文人的思想言行,上層社會的生活面貌,記載頗為豐富真實,這樣的描寫有助於我們了解當時士人所處的時代狀況及政治社會環境,更讓我們明確的看到了所謂“魏晉清談”的風貌。

《世說新語》依內容可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類,對我而言,其中最富有哲理的、讓我領悟最深的是“德行”類。如“管寧、華歆***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這則小故事把管寧與華歆對比,贊揚管寧淡泊名利。也教導我們不要被權勢所誘惑。所以由此可看出壹個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並不是壹天兩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積月累所培養出來的。關於德行的故事還有許多,如情緒這方面,德行較為不好的人常會以它個人的情緒為中心,心情好時大家沒事,心情不好時大家得遭殃,古時就有壹位不管快樂或失意,都不會表現於自己的情緒上,那個人就是稽康,王戎說我和稽康在壹起相處二十年,從來沒有見過他高興或者生氣的表情。

《世說新語》在藝術上有較高的藝術成就,魯迅先生曾把它的藝術特色概括為“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瑰奇”。《世說新語》涉及人物有壹千五百多個,魏晉兩朝的主要人物,都包括在內。它對人物的描寫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學,通過獨特的言談舉止寫出了獨特的人物性格,使之氣韻生動,活靈活現,躍然紙上。如“王戎有好李,賣恐人得其種,恒鉆其核”。僅用了十多個字,就寫出了王戎貪婪吝嗇的本性。

《世說新語》故事短小,盡管每個故事都只有寥寥數語,但它總能述說出壹個發人深思的故事。它用風趣的語言述說著壹個個簡單卻又不平凡的故事。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世說新語》總能讓我們在其中找到值得借鑒學習的地方。

《世說新語》讀後感7

《世說新語》,是中國南朝時期產生的壹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逸事的筆記小說。是由南北朝劉宋宗室臨川王劉義慶組織壹批文人編寫的,梁代劉峻作註。

全書原八卷,今傳本皆作三卷,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門,全書***壹千多則,記述自漢末到劉宋時名士貴族的軼聞軼事,主要為有關人物評論、清談玄言和機智應對的故事。

後世之人對次書評價頗高,因其歷史意義獨特,文筆極佳,不僅是壹本筆記小說,還是

研究魏晉風流的極好史料,其中關於魏晉名士的種種活動如清單、品題,種種性格特征如棲逸、任誕、簡傲,種種人生追求,以及種種嗜好,都有生動的描寫,縱觀全書,可以得到魏晉時期幾代世人的群像,通過這些人物形象,可以進而了解那個時代上層社會的風尚。

下面讓我們來看壹下幾個典型的故事,第壹個小故事,講述的是顧悅和簡文帝。顧悅和簡文帝同歲,但顧悅頭發早已白了,簡文帝問他:“為什麽妳的頭發比我先白了呢?”顧悅回答說:“蒲柳的資質,臨近秋天就雕零了,松柏的資質經過秋霜反而更加茂盛。”用了壹個形象生動的比喻,說明了人的資質是有差異的,由此也導致了人生的許多不同;第二個小故事,講述的是身在廬山的遠公,雖然年老,但仍然不停地給弟子們講論佛經,他時常告誡弟子,說:“我如黃昏時的落日余輝,自然不會照得久遠了,只願妳們像早晨的陽光,越來越明亮!”這生動形象的將壹寸光陰壹寸金的道理刻在了弟子們的頭腦中。晉文帝的壹個玩笑,壹個調侃,卻引出了顧悅如此富有哲理的回答:資質稟賦的不同應活出不壹樣的精彩人生。遠公用桑榆之光來比喻自己,用朝陽之輝來比喻年輕的弟子,告誡我們學習是壹刻也不該放松的。在書中,作者以其獨特的敘述道理的手法,為我們生動形象地展開了壹副知識的畫卷,又善用比喻,能運用風趣幽默的語言把壹個個深奧的道理說到透徹,又恰到好處;能把人們熟知的平凡事說得不平凡,說得有趣。

讀罷《世說新語》,遂感覺到了古人的種種精神品質,處事原則,更令我對魏晉古風瞻仰不已,正如魯迅先生所言:“記言則玄遠冷俊,記行則高簡瑰奇。”

《世說新語》讀後感8

《世說新語》中每則故事的篇幅都很短,但讀起來有如今日讀的極短篇小說,故事有首尾及高潮叠起的情節。其中所記載的人物言行,往往是壹些零星的片斷,但言記言方面有壹個特點,就是往往如實地記載當時口語,不加雕飾,因此有些話不很好懂但是言簡意賅,很能傳達人人物特征。壹般都是很質樸的散文,反映出有時如同口語,但是意味雋永物的個性特點。

善於抓住人物特征。作者常用簡單幾個字,精確地描繪出主角的語言、動作,主角的性格便清楚的呈現在讀者的面前。如“曹操捉刀”時的描寫。

善用對比突出人物性格。比如淝水之戰時謝安的沈著和朝中大臣們的驚慌。還有,桓溫伏甲設宴,廣請朝士,想借機除去謝安、王坦之。王坦之驚恐萬分,謝安卻“謝之寬容,愈表於貌,望階趨席,方作洛生詠,諷浩浩洪流。”

此外,《世說新語》善用對照、比喻、誇張、與描繪的文學技巧,比如“未若柳絮因風起”的典故。不僅使它保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為全書增添了無限光彩。

我認為其重要價值就在於它原生態地記錄了“魏晉風度”。魏晉是壹個喜歡追求美的時代,欣賞形體、神態之美,追求名士風度成為那個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風尚。魏晉時期對男性美的要求和追求超過任何壹個時代

因為政治原因,魏文學智慧、人生智慧晉時期“玄言”成風,名士彥流多尚清談,經常雅集,清談時多手執麈尾,作神姿仙態名士風流最令人景仰的是他們身上的詩性傲骨。他們縱酒放誕,蔑視禮法,張揚個性,標舉才情,狂放不羈,隨性任事,超然物外,笑對生死,蔑視富貴,不就官職……他們是那個時代身上的龍骨,讓我們在千年之後,仍然懷想起他們:名士本色,獨立特行。或體現為山林之誌,或表現為乖時癖行。耿介不阿,傲視萬物,不與時務經懷,瀟瀟灑灑。

我想不憤世嫉俗人的很難成為名士,尤其難成為魏晉時代的.名士。《世說新語》就給我們描繪了壹個這樣的社會群體或說是文化群體。

如今,《世說新語》除了文學欣賞的價值外,人物事跡,文學典故、等也多為後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對後世筆記影響尤其大。《世說新語》的影響、魏晉風度的風範已深深地紮根於知識分子心中,它所體現的理想的、審美的人生境界成為中國知識分子永遠的追求。

《世說新語》讀後感9

人生的價值究竟是什麽?

這個問題太過深奧,答案也太多。也許很多人終其壹生,等到進入墳墓的那壹天,也沒明白。數十年如壹日,壹生也就這樣過去了。那麽,來此世上走壹遭,究竟為了什麽?怎樣才能算是絢爛壹生?

在讀《世說新語》的時候,我看到這樣壹則。兩位主人公是三國時期赫赫有名的人物——鳳雛龐統和水鏡先生司馬德操。兩位主人公是莫逆之交,德才也不分上下。龐統先生後來追隨劉備征戰四方,最終在入川時在落鳳坡被亂箭射死,。而司馬徽先生壹生隱逸山林。二者均算死得其所。在這則文中記錄了二人的壹次見面:

南郡龐士元聞司馬德操在穎川,故二千裏候之。至,遇德操采桑,士元從車中謂曰:“吾聞丈夫處世,當帶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執絲婦之事!”德操曰:“子且下車。子適知邪徑之速,不慮失道之迷。昔伯成耦耕,不慕諸侯之榮;原憲桑樞,不易有官之宅。何有坐則華屋,行則肥馬,侍女數十,然後為奇!此乃許、父所以慷慨,夷、齊所以長嘆。雖有竊秦之爵,千駟之富,不足貴也。”士元曰:“仆生出邊垂,寡見大義。若不壹叩洪鐘、伐雷鼓,則不識其音響也。”

在這則文章裏,呈現了司馬德操的人生追求:不慕名利,不羨財富。這對龐統也影響頗大。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的人的追求是財富、地位等等。有人也在堅持著自己想做的事情。有人覺得坐擁億萬,富可敵國便是人生意義所在;有人覺得過好自己的生活便是意義。在這裏我不想評價某種認識或者價值觀念,每個人有自己的追求,每個人因自己的受教育程度,見識和眼界所限,有自己的價值觀。無法強求,也沒必要強求。

我想,真正能讓人尊重,真正能過好的人生,便是實現自己的期待,實現自己想做的事。不論這些事是像財富、地位這些物質的東西,還是自我實現之類精神上的東西。對於現在的我來說,人生的意義便是完成自己想完成的事,不被外界和世俗所打擾,不被別人的價值觀綁架。無論財富多少,地位幾何,真正將自己想做的事做完,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便不枉此生了。

寫著篇文章並不是為了說在讀書時感受了什麽,只是想將讀書時的思考和想法記錄下來,談不上感悟,只能算是壹點想法罷。

《世說新語》讀後感10

本學期學校為了鼓勵大家讀書,統壹發了壹本劉墉的《世說新語》之教育秘笈,我在閑暇之余讀了壹部分,讓我回味無窮。娓娓道來的教育秘笈就像與讀者對話,許多的困惑也隨之漸漸明朗。書中對“新新人類”的理解,我有同感:“他們可能動作不快,起床也不快,但他們的觀念靈活、轉變得快、適應得快。”是的,就拿我外甥來說,看似動作較慢,但是對社會的進步事物說起來讓人用另壹種眼光看他。

他小時候喜歡看課外書,特別是歷史和地理之類的,積累了好多知識,高中時學習再緊張,也要擠出時間(如周六晚)上上網瀏覽壹下著名網站,上壹下qq,關心壹下國內外大事,就餐時,便侃侃道來;去了幾個地方,就會告訴妳那裏人的生活方式,沒有壹點點的不適應;有時還時不時地評論壹下某些社會現象,有時模唱幾首流行歌曲還真是有點模樣,這就是“新新人類”。

讀了這本書,對我頗有啟發,我國的家長對孩子太多的企望、設想和規矩,於是束縛了孩子想象的空間和發展的平臺,使家長沒有辦法選擇,只有聽之任之。想想現在青春期孩子的叛逆,網絡問題少年,做家長的真應該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是非常需要我們家庭的幫助和協調,是非常需要與學校老師經常的溝通。有的家長常把責任推給學校和老師,卻不問自己的責任盡到了沒有,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書中談到的“年輕人要有探索的權利”“子彈準備好”,我很贊賞。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實際上就是累積的過程,為自己儲存壹種能量,為自己積澱壹些知識,為自己儲備壹定的能力,到機遇降臨時,妳便會選擇適合自己的平臺大顯身手,而非有了合適的機會,只能望此興嘆。我記得教育自己女兒時,她出生才八個月就教她自己學會吃飯,讀小學時要求她壹定要遵守紀律,要多為他人著想,回家要學會做家務……如今,走向社會了,較快地適應了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盡自己的能力為社會做壹點點事,就是儲備生命的價值。

掩書沈思,我們的家庭需要太多地關註孩子的健康成長,要為他們創造壹種寬松、和諧的環境,要鼓勵他們把知識變成技能,要讓他們體味與珍惜成長中的困難,明確自己的目標,堅持數年,必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