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成語拼音是:fēi yán zǒu bì,意思是習武的人輕靈敏捷,能在屋檐、墻壁上行走如飛。出自《桑葉與蔡順的母親》。
成語的用法:組合;作謂語、賓語和定語;形容武術。明朝,施耐庵《水滸傳》第六十六條:“再說樊氏是個飛檐走壁的人。他不走正道進城,卻在夜間翻墻。”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八十四回:但動之時,他是壹個人翻墻過市,像爬向地面。清代施毓坤《三俠五義》第三回:“初壹日,展昭喬裝,用能力翻墻,來到殿中,從外過墻,悄悄藏起來,飛向寶庫。”
學習成語的意義和價值
成語顯示了漢語表達巨大而豐富的內涵和語義融合的能力。它往往包含著壹段歷史,壹個故事,壹個典故,壹段道理,壹段哲理,在歷史的演進中自然形成。幾乎每個成語都有它的起源。每壹個朝代、每壹代人的文化和歷史都保存在成語中,這使得成語具有鮮明的文化特色和時代特征。
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壹大特色。它們來源廣泛,如代代相傳的經典、名著、歷史故事或口耳相傳的諺語。字裏有字,字外有音,文化內涵極其豐富。他們堪稱中國文化中最耀眼的明珠。掌握了它們,就掌握了漢語的精髓,也就掌握了中國文化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