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夫當關,萬夫莫開、馬革裹屍、赤膊上陣、烏合之眾、四面楚歌、用兵如神、有勇無謀、全民皆兵、聲東擊西、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堅壁清野、揭竿而起、圍魏救趙、四面楚歌、作壁上觀、暗渡陳倉、城下之盟、五十步笑百步、殺身成仁、紙上談兵、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步步為營。
望梅止渴、運疇帷幄、壹鼓作氣、再衰三竭、打草驚蛇、堅壁清野、揭竿而起、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運籌帷幄,決勝千裏, 余勇可賈。烏合之眾,槍林彈雨;硝煙彌漫; 刀光劍影;金戈鐵馬;炮火連天;血肉橫飛, 胡服騎射,紙上談兵,邯鄲學步、負荊請罪。
2. 含有兵字的四字成語大全棄甲曳兵、
草木皆兵、
兵貴神速、
殘兵敗將、
緩兵之計、
精兵簡政、
兵不厭詐、
兵荒馬亂、
窮兵黷武、
厲兵秣馬、
按兵不動、
先禮後兵、
損兵折將、
驕兵必敗、
招兵買馬、
兵強馬壯、
哀兵必勝、
老弱殘兵、
兵戎相見、
短兵相接、
紙上談兵、
天兵天將、
蝦兵蟹將、
兵挫地削、
臨難鑄兵、
兵不血刃、
精兵強將、
整甲繕兵、
偃武櫜兵、
足食足兵
3. 有關軍事方面的成語及其意思應該是:汗馬功勞
開放分類: 成語、詞語、典故、詞匯、漢語
汗馬功勞 ( hàn mǎ gōng láo )
解 釋 指在戰場上建立戰功。現指辛勤工作做出的貢獻。
出 處 《韓非子·五蠹》:“棄私家之事,而必汗馬之勞。”
用 法 偏正式;作賓語;含褒義,形容戰功
示 例 將俺丞相~壹旦忘了,貶在濟南府閑住。(元·王實甫《麗堂春》第四折)
近義詞 豐功偉績、勞苦功高
反義詞 壹事無成
典 故
古時作戰多用馬。戰馬疾馳疆場,沖鋒陷陣,每戰都要出很多汗。戰鬥次數越多,戰況越激烈,出汗當然也越多。因此,形容有戰功,就叫“汗馬”。
《韓非子·五蠹》就有“汗馬之勞”的說法。《戰國策·魏策》也有:“張儀說楚曰:‘不費汗馬之勞,不費十日。而拒扞關’。”(扞,扞關,地名。)
《史記·晉世家》敘述春秋時晉文公的壹段故事時,也說過“汗馬之勞”的話。晉文公,名重耳,是晉獻公的兒子,所以又稱公子重耳。他曾流亡國外達十九年之久,後來回國做了國君,而且稱霸壹時。當他回國之初,即位為晉文公時,對於隨從他流亡的人員,壹壹論功行賞。有個小臣名叫介之推,沒有提出自己有什麽功勞,也不求賞賜,躲到深山裏隱居起來了。另壹個小臣名叫壺敘,見三次行賞都沒有他的份兒,便對晉文公說:“君行三賞,賞不及臣,敢請罪!”晉文公當即把行賞的標準向他說明:“夫導我以仁義,防我以德惠,此受上賞;輔我以行,卒以成立,此受次賞;矢石(箭矢炮石)之難,汗馬之勞,此復受次賞;若以力事我而無補我缺者,此復受次賞。三賞之後,故且及子。”
《史記·蕭相國世家》和《漢書·蕭何傳》也有壹段有關“汗馬之勞”的故事。蕭何是漢高祖劉邦的同鄉,劉邦起兵反秦,蕭何始終幫著他,籌謀劃策,忠心耿耿,是劉邦最可靠的得力助手。秦亡以後,劉邦又打敗了項羽,建立漢朝,做了皇帝,蕭何便擔任相國。劉邦認為論功勞應以蕭何為第壹,所以首先封他為“酂侯”(酂,縣名,今湖北光化縣),食邑八千戶。但是其余功臣多不服,他們說:“我們拼死拼命,多的經過百余戰,少的也打過幾十仗,而蕭何未有汗馬之勞,只會耍筆桿、發議論,根本沒上過戰場,封賞反在我們之上,這是什麽道理?”劉邦問道:“妳們知道打獵的事嗎?”大家同聲回答:“知道。”再問道:“那麽妳們知道獵狗嗎?”又是同聲回答:“知道。”劉邦於是接著說:“打獵的時候,追殺野獸的是狗,而指示野獸的住處、去向,讓狗去追殺的,卻是人(‘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發蹤指示者人也’)。妳們只會追殺,不過是‘功狗’而已,至於蕭何,能‘發蹤指示’,他才是‘功人’。而且妳們多數是單身跟隨我,有同族兩三人壹起入伍的就算難得了,可是蕭何,他叫全家族的幾十個男子都參加了我們的軍隊,跟著我壹同出力。他的大功勞是怎麽也不能忘記的!”大家聽了,便誰也不吭氣了。
“汗馬之勞”,現在壹般都說作“汗馬功勞”,形容辛辛苦苦立下的功勞,已不限於軍事方面。
“發蹤指示”,也成為壹句成語,比喻指揮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