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補牢”出自《戰國策·楚策》,意思是羊逃跑丟了以後,亡羊補牢,為時不晚。形象地說,找到補救問題的方法可以防止進壹步的損失。典故的主角是莊辛和楚襄王。莊信提醒楚襄王,不要被那些註重奢侈放蕩,不顧國家大事的大臣所迷惑,導致亡國。楚襄王很不高興,甚至認為莊信有難。莊信投靠了趙。僅僅過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攻打楚國。這時,楚襄王意識到莊信是對的,於是趕緊找莊信商量對策,避免更嚴重的後果。
中文名
遲做比不做好
外國名字
亡羊補牢
來源
戰國政策楚策
拼寫
王陽bǔ勞[1]
反義詞
時間不等人,錯誤不改正。
同義詞
承認錯誤等於改正了壹半;壹知道錯誤就馬上改正。
意譯
找到補救問題的方法可以防止進壹步的損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