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猶不及,是說在處理問題,要考慮和把握好度的問題,可以透徹但是不能太徹底或者絕對,否則就會起反作用;事緩則圓,是說碰上緊急事件的時候,首先不能慌亂,要考慮好全局,找到好的切入點再放手施為,這樣才能夠圓滿解決。
成語:過猶不及
拼音:guò yóu bù jí
釋義:過:過分。猶:像,如同,猶如。不及:達不到。 解釋為: 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壹樣,都是不合適的。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先進》
原文:子曰:過猶不及。
譯文:孔子說: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壹樣。
事緩則圓
拼音:shì huǎn zé yuán
釋義:碰到事情不要操之過急,而要慢慢地設法應付,可以得到圓滿的解決。
出自清·俞萬春《蕩寇誌》
原文:看來此事,事寬則圓,急難成效。
譯文:從這件事看來,事情不要操之過急,可以得到圓滿的解決,著急就很難成功。
擴展資料:
過猶不及的近義詞:
矯枉過正
讀音:jiǎo wǎng guò zhèng
意思:指把彎的東西扳正,又歪到了另壹邊。比喻糾正錯誤超過了應有的限度。
用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分句;比喻糾正錯誤過度,導致了其他錯誤。
出自:唐·張說《吊陳司馬書》
原文:矯枉過中,斯害也已。
譯文:糾正錯誤過度,這也是不好的。
成語故事:漢景帝擔心諸侯勢力過大會自己稱王,出現中央管不住地方的局面,就采用晁錯的建議,借故削了幾個諸侯王的封地。吳王劉濞竟借清君側的名義企圖謀反,迫使漢景帝殺死晁錯,從而出現歷史上著名的“七國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