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hǎu zúwúCuú
解釋:措施:安置。我不知道我的手和腳放在哪裏。形容行動慌張或無法應付。
來源:《論語》魯茲:“刑不正,民不知所措。”
不知所措的成語故事
《史記》中有記載。第47卷。孔家:衛靈公死後,魏人立蒯欽之子經商。這年六月,趙陽在保家之地接受了蒯,反對。直到五年在公共服務,總是不服從他的父親蒯,和省長多次指責魏為這壹事件。這時,孔子的大部分弟子魯茲都在衛國任職,魏軍想請孔子執掌大權。這時,蒯欽已經在金人的協助下回國,占領了,父子不能和睦相處,失了應有的風度。在這種情況下,孔子自然不想為壹個名不正言不順的君主效力。他向魯茲陳述了“正名”的道理,說:“名字不正,他說的話就不合理;妳說的沒有道理,事情就做不了;如果什麽都做不了,當然就無法產生治民之禮和移風易俗之樂;禮樂不能產生,所以懲罰不能適度,因為它沒有依據;如果懲罰不當,人就容易犯錯誤,就會整天擔驚受怕,不知道怎麽放手腳。”孔子的這句話可以在《論語·魯茲》中找到。後來“手足無措”這個成語,就是從孔子說的“民無手足無措”演變而來的,用來形容人害怕,不知道怎麽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