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補牢的故事告訴我們,不要害怕做錯事,重要的是要及時止損,不要壹錯再錯,以免造成更大的損失。
資料擴展:
亡羊補牢是壹個成語,出自《戰國策·楚策四》。該成語的意思是指羊逃跑了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出了問題以後想辦法補救,免得以後繼續受損失;在句子中壹般作主語、謂語、賓語。
成語寓意:楚襄王不理朝政,只知吃喝玩樂,又不聽規勸,國破是必然。幸運的是,在國破之後他能及時悔改,迎回莊辛,重整旗鼓,終於又復興楚國。
俗話說得好:“浪子回頭金不換。”事件發生後,采取緊急措施及時補救,把損失降到最低限度,確實是明智之舉。不過與其事後“亡羊補牢”,不如事前“未雨綢繆"。
而羊丟失了,才想得起補羊圈,及時彌補損失。在生活中,犯了錯誤,遭遇挫折,這是正常現象。只要能認真吸取教育,及時采取措施。就可以避免繼續犯更大的錯誤,遭受更大的損失。
《戰國策》,又稱《國策》,為西漢劉向編訂的國別體史書,原作者不明,壹般認為非壹人之作。資料年代大部分出於戰國時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料的記載。
原書名不詳,書中文章作者也不知是誰,成書推斷也並非壹時。劉向編撰後,刪去其中明顯荒誕不經的內容,按照國別,重新編排體例,定名為《戰國策》。
全書***三十三卷,分十二國的“策”論。內容以戰國時期,策士的遊說活動為中心,同時反映了戰國時期的壹些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
傳統上把《戰國策》歸為歷史著作,但書中不少篇章內容荒誕,缺乏歷史依據,說是歷史,其實更多是文學故事,
有趣的是這部分作品反而語言以及邏輯相當精彩,有較強的文學性。而另壹部分則文采稍遜,卻依托歷史事實,對研究戰國歷史有著較大的史料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