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故事發生在三國時期,當事人之壹是諸葛亮,諸葛亮很有才華,當時劉備費了很大的勁才請諸葛亮出山。這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誌諸葛亮傳》,獻帝建安十二年,主人公名叫司馬徽,原文是這樣的: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德行說:“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這大意是:劉備向司馬德操詢問當世之勢,司馬德操回答說:“壹般儒生哪裏知道時事?識時務的都是俊傑之人。這裏有兩位先生伏龍和鳳雛。”劉備問誰是“伏龍”“鳳雛”,司馬德操:“諸葛孔明和龐士元”。
其中本文中提到的司馬德操是著名學者司馬徽,他不是荊州人,而是豫州人。為了能夠躲避戰亂,於獻帝建安三年前後學生來到荊州,以教書為生。曹魏的大臣劉廙,和蜀漢的文臣尹默,都是司馬徽的學生。
司馬徽在荊州期間,不僅與龐德公關系密切,還經常與諸葛亮、龐統行等青年才俊接觸,是以,當劉備向司馬徽問詢當地有識之士時,司馬徽推薦了諸葛亮和龐統,後來的故事大家都很清楚,發生了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開始了諸葛亮傳奇而精彩的壹生。
所以“識時務者為俊傑”出自司馬德操的壹句話,意思是能夠認清時代的聰明能幹的人才能成為傑出的人。然而,這個成語最早的來源不是司馬德操,而是春秋時期的著名人物晏子,他的原話來自《晏子春秋霸業因時而生》。
據文中記載,晏子曾說:識時務者為俊傑,通機變者為英雄。意思是,人們應該清楚地看到當前的情況,並根據當前的情況做出相應的改變,只有這樣做的人才能被稱為英雄。因此,這句話的下壹句壹種說法就是:通機變者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