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這“五鬥米”是什麽意思?
“五鬥米不彎腰”、“五鬥米”、“五鬥米”等等後來被用作成語,意思是要崇高,要有骨氣。整個成語的意思和用法從來就沒有區別。但“五鬥米”指的是什麽,有兩個不同的版本:壹是指縣令的俸祿數額。二是指杜佑信奉的“五道米”。第壹種說法最常見,無需舉例。第二種說法,我看到過,是兩個人說的。壹位是大陸學者蒯欽禮先生,另壹位是臺灣省學者張宗祥先生。他們都是在70年代提出這個觀點的,不知道是不謀而合,還是來源於壹個說法。文中說,陶淵明初出仕時的江州獻酒,是僅次於州刺史()的高級職位,這壹職位的設立“可能與王的五鬥米道有關”。還說“幸而有史書揭示了這次罷官的真正原因,那就是因為他不屑於向王凝之這種名門望族打躬作揖”。他認為是陶淵明幹的。他也是東晉貴族子弟的後代。"為了表示對出身平民的杜佑的蔑視,他裝出看不起王凝之這個貴族家庭的樣子。"張宗祥先生的文章,題為《偶爾讀讀陶淵明》,見於臺省《論中國藝術林》第七卷。文章說,黃老學派的吳刀,“實際上是漢末張在蜀中的追隨者所使用的。佛道兩大流派深感嫉妒。他們以深遠的公共美德而聞名,他們被邀請去買酒。如果他們不加入蓮社,道教的壹個支流五鬥米教是高瞻遠矚,不願意為大眾服務的。杜佑,有誌於此教派,深惡痛絕,痛斥為村夫小人?”張之所以提出這種說法,是因為“五擔米”並不是金代縣令的俸祿數額。按照金朝的官制,縣令的俸祿是600石。就算“五鬥米”的工資壹個月只有15石,壹年也不過180石,離600石還差得很遠。而且陶淵明出來當官是為了濟貧。論點大相徑庭,但結論是壹樣的。雖然他們的說法得到了驗證,但我覺得還是難以接受。主要原因有三:壹是凱·李沁先生的說法過於曲折和投機;二是張宗祥先生將“五鬥”作為縣令官俸的真實數字,有橡皮柱之嫌;第三,不合語法。原文是“為五鬥米折腰”,不是“為五鬥米(道)折腰”。那麽“彎腰為五鬥米”就是“……為壹個村裏的孩子幹活”或者“去壹個村裏的孩子”。陶淵明看不起出身貧寒的杜佑,與杜佑信仰什麽無關。正如梁實秋先生所說,“即使他。與他的檢查職責無關。”(見梁實秋劄記:五門飯)在我看來,更合理的理解是指官員俸祿。但“五門飯”指的不是實數,而是壹種修辭手法——誇張和極簡的文字。有旁證,唐代詩人都是這麽理解的。“五門”是唐代詩人看到的“看妳五鬥米,不謝”(的《送徐接遺回江寧探親》);“隔了兩個房間很久,看得出他有五鬥米”(岑參《臨江聽猿,峨眉東麓,懷兩個房間老宿》);“五鬥米留人,東溪憶漁”(岑參《我官郡守也》);“才五鬥米就廢掉壹根魚竿”(岑參《官銜第壹高官草堂》);“當初辭五鬥米,只獻壹袋錢”(韓逸《吾弟回山南獻詩敘事》);“誰爭五鬥米,圖北窗變風”(李商隱《修養》);“舍三山夫婦,留五谷餘”(曹野奉命在周琦判官,送朝廷大臣)。梁實秋先生猜測之所以用“五”字,是因為“五為中數,五為陽數,好說”。這種推測涉及玄學,很難證明。還不如猜測“五鬥”只是當時人們的壹種習慣。唐代有詩人以“五鬥”來衡量酒。杜甫有“五鬥使其脫穎而出,飲中談八仙歌”,元稹則有“五鬥解惑,猶恨少,飛也不過分”(《五言》之壹)。不同的是,酒的五鬥表明。